当下,为了抗击疫情,许多家庭在家封控了两周多,库存物资确实不多了,我家也计划着吃“老本”了,拿出了春节时候公司发的“崇明糕”,准备开吃了。
今天下楼做核酸,遇见二楼的阿婆,告诉我家里快断粮了,只剩一杯大米和半袋挂面。阿婆有个结对的“团长”,但是没有团到米,家里挂面就是她给的。看那神情,很是焦急。
我忽然想起了自家的崇明糕,软糯香甜,阿婆一定爱吃!立马告知,等我核酸做完,回家整理一下,放到阿婆家的大门把手上,先救个急。
回家整理后,发现崇明糕还剩四包,每三片一包,给阿婆三包,再加上几盒牛奶,先用起来,过渡一下,等着大米送来就可以接上了。
不一会,阿婆在微信里说收到了,太喜欢了!看着里面有松仁,核桃,葡萄干,猪油,一定好吃!
看见阿婆的赞美,想起了公司发的崇明糕,确实是好物!里面还有一场结对帮困的扶贫故事呢。
每年春节前夕,公司都会给员工发崇明糕。这个糕是公司委托崇明当地一个村委会定制的,而且量还不小呢。这个村是公司结对的共建单位,每年春节前,公司领导都会带队,有名中医助阵,志愿者一起,针对当地农人的老年基础病,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通常先是讲座,(有视频)课堂里坐的满满当当,一眼望去,清一色老年人。然后面对面问诊,最后开出针对性药方,指导用药。往往一早出发,晚上披着星星到家。且坚持数年。
了解到当地交通欠发达,村民收入普遍不高,且家家户户都会一点做糕的技巧,何不把他们组织起来,用代加工崇明糕的做法扶贫,这样每年加工,每年技艺进步,几年下来,做糕的配方越来越符合顾客的口味:比如糯米和大米,糖的比例,坚果的种类和猪油的配比,蒸发的时间和保鲜的秘籍等,逐一整理,不断反复,直到配方作为执行标准。
不久,这个村里农民加工的崇明糕就有小名气了,可以上市场销售了,且生意不错,还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兰花切糕”。记得当地的村民喜欢兰花。村委会有个议事厅,里面放了许多盆栽兰花。取意“兰”字,寓意朴素淡雅,但清香致远。
此糕点最是适宜下午茶时分,邀三五好友,泡一壶香茗,居内赏兰花,闻其香,兰香四散。把糕切成四方小块,此时用叉子叉一块刚蒸好的切糕送进嘴里,那核桃,松子碰撞出的香气,红枣,葡萄干的多肉甘甜,猪油和着糯米的厚重和饱满,恰到好处的软糯,一口咬下,真是满嘴生香,令人浮想联翩。
此时,想起了宋代易士达所作《兰花》
“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
兰花不以外形打动人,不以颜色吸引人,唯有那一缕缕芳香宣示兰花的存在,它含蓄内敛,不争不抢。不媚不俗。恰似老总的为人。
这般精美的糕点,老总让设计部门制作了外包装:中国红打底,兰花,切糕形象地标志了这一地方特色,充满喜气。外形端庄,可拎可提,无论作为伴手礼或自家享用,都是春节讨喜的上乘佳品。
从此,这里的村民有了第三产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亮相于市场。听说每年春节前来预定的客户要在年底开足马力才能满足!
真佩服老总的眼力和行动力。犹如兰花般内在的香气,千篇一律的外表下隐藏一颗不甘落寞、富有内涵的心。不以颜色动人,只为一缕幽芳。
如今,这爱心接力的崇明切糕,让阿婆品尝世间的温暖。看到我身边的人都能吃上东西,足以缓解我的内心焦虑。我们在关心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关心我们。好好活着,就是对疫情最大的反抗。
在这个互助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精神锚点。
在这场城市居民的自救和互助中,我真切感受到的所有温暖和善良,都来自不知名的他和她们:
他们是一线工作人员,是医护人员,是志愿者,是购物团长,是物流公司,甚至是所有认真配合防疫工作的人民。
他们或许有时候会走弯路,预估错误,但是一直在解决问题,一直在贯穿自己的理念:勇于担当。
他们,才是最值得尊重的人。因为有了他们,城市温暖了,连四季也放慢脚步在等待,因为疫情过后,才是真正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