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前段时间读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说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大多数人都喜欢说追求意义,活着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有意义这个词听上去很崇高,还有各种名人故事加持,但其实很多只是事后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你。有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们来自你的内心感受,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事,意义往往也就藏在其中。
文中说人除了生理需求外,还有独特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内在动机里天然蕴藏着三种需求,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说到最简单的工作,大多数人自主感会想:“我能不能自己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
胜任感会想:“这件事我能学得会、搞得定、做得好吗?”
归属感则会在意:“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
这三种感受越强,这件事对你就越有意义,你的心就会主动给你摇旗呐喊,这叫作内部动机。
当然,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的几率非常非常小,大多数人的感受就是:“我就是为了挣点钱。”为什么挣钱呢?因为不挣钱就没饭吃、没钱花、不自由、“注孤生”。
为什么非要去做,那是没办法,大多数时都是内外在动力的结合。
如果这个人的表现和创造力就会越好,也越持久、越容易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是把过程本身当成奖励,表现就越好;反过来,越是求结果,越是给自己设定“一定要成功”的框框,越会“死”得惨。
很多人为自己设计很多目标,跑多少公里的步,读多少本书,每天六点打卡等等,完成后发朋友圈庆祝等等,这更多的是在炫耀,而不是享受。
我以前就做过每月读五本书,当我读完六本书以后,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当然读的过程多数追求速度,忽略了细节。
以前在微信读书时,为了和朋友比排名,除了看书,开始听书,抽空就听,每天扒拉很多次榜单后来终于超过了对方,还沾沾自喜。
我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个所谓的排名,我有了枷锁,忘了读书的意义,把读书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
文章讲述了一个朋友求学经历,第一次考试,他为了这个考试复习了好几个月,眼睛熬成了熊猫眼,天天还心惊肉跳。在考试前一天,他竟然染上疾病,没有办法考试。
事后想起来,这是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免疫力降低,看似不幸,其实是心病。
第二次考试,为了考上喜欢的学校,也是压力很大,父亲告诉他:“你去试试看,反正你也考不上。”
朋友听后一下子就放松了,这个考试变成了一次“试试看”,甚至是游戏。没有想到的是最好竟然成功了,
最后的结论是:状态最重要。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说的是内在动机的指针比外在动机更灵敏,更指向成功。
有意思就是你的那把尺子。你经历的“有意思”的事情越多,你就拥有越大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你也能慢慢打开更多有意思的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人生好像爬山,你坐在家里打算怎么爬珠峰,怎么能想得明白?你要做的是先爬自己能搞得定的香山;在香山顶上,你也许会遇到人邀请你去爬五台连穿路线;在那里,你有机会遇到专业登山队员,他们会告诉你可以去四姑娘山训练试试看;最后,你也许真的有机会冲击珠峰。
这就是人生的“爬山算法”:全力以赴地爬上你目之所及的一个小山头,你会看到更多的山,看到下一个山头和路。就这样凭着“有意思”一个个地把你关心的事做到极致,你会走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处。
所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别想什么大意义,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前段时间简友问我:你好,请问你在简书写作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了很多,为了进步,为了疗愈,为了放松,为了诉说,为了……等等,这是我所理解的写作意义。
后来我想到了最简单的两个字,我告诉他为了记录,记录这一刻的动作,记录这一刻的所想,像曹文轩说的写作就是造屋,我享受堆积木的时刻,享受写得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