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读书想法
讨人厌的哲学思考方式,值得你借鉴

讨人厌的哲学思考方式,值得你借鉴

作者: 心心念念吾心田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00:01 被阅读0次
    本文来自此书的上半部分内容,分为15小段,请客官慢慢地看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算是我看的第一本哲学书,它很适合我,因为作者讲起各种学说时深入浅出比喻众多,其间还穿插着许多哲学家们的轶闻趣事。

    可能也正因为读起来太轻松畅快,我读了近四分之一后,终于想到应该梳理一下各派学说的观点,以及其他哲学家是如何找到漏洞去追问和反驳的。当然,我发现,没有哪位哲学家的论述是完美的,哲学家们怀疑别人,也被别人怀疑。

    不过我想,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哲学问题的对与错也许并不非得分那么清楚,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哲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抓住对方的小辫子的呢?

    1 刨根问底

    要说刨根问底,怎能不提苏格拉底。这位圣贤一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问人问题。假如你是一雅典人民,不管走在路上的你是否知道答案,不管你是否还带着女朋友或者仆人,苏格拉底都冒出来刨根问底,问到你羞愧才放过你。

    你会讨厌刨根问底的他吗?至少历史上雅典的百姓们是讨厌他的,不然就不会投票判他死刑了。

    对于刨根问底,咱再看看禁不起刨根问底的宗教基督教。基督教称,“是上帝创造了一切”。有人就追问,“那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干什么呐?”

    遇到这种追问,基督徒也无法回答呀,于是就没好气地说,“上帝在给你们这些异教徒准备地狱呢!”

    不仅如此,基督教还一直被一个逻辑漏洞困扰着。

    《圣经》说上帝全知、全能、全善,那为什么上帝让世间存在这么多丑恶和痛苦?

    基督教主张人有原罪,一生都得受苦,因为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禁果。可既然上帝全知,也就知道夏娃和亚当一定会偷吃禁果,为何还不阻止?

    后来是奥古斯丁解决了这个漏洞,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上帝给了人类自由,也就给了人类作恶的可能。又因为上帝是善良的,善则表现在上帝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赏罚,而要赏罚,人类就得有自由意志去选择积善还是作恶,否则上帝就没有赏罚权。

    那么上帝认为自由比善更重要咯?那上帝不该干涉人们的自由意志。又因为上帝是万能的,能预测出自由意志会在未来产生各种恶,但很多都没阻止,因为要给人类自由。

    似乎能自圆其说了,可上帝不是全能的吗?这样一来,奥古斯丁的解释并没得到基督教的欢迎。很多教徒提出疑问时,也只是被粗暴地告知“不要妄测神”。

    因为,在宗教看来,思考本身就是不对的。奥古斯丁是虔诚的基督徒,可只要他一思考,就注定要和权威宗教冲突。刨根问底会招人讨厌,却是探索人生意义的方法之一。

    2 自相矛盾的解释还是别拿来骗我了

    也曾有人(托马斯·阿奎纳)曾这样解释过上帝:世间万物都有另一个事物作为它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那就是上帝。

    这本身就有问题吧?罗素就曾追问说,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上帝如果依赖着这个原因存在,上帝就不是万能的了。而且,上帝若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上帝要不要符合善和恶的标准呢?如果上帝要遵守善恶规则,那上帝也就不算万能的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3 宗教只允许我相信,可我偏要哲学,偏要思辨

    我们再看看哲学和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可谓历经曲折,其间是保罗将哲学应用到传教中,才取得了大的进展。但是后来等基督教发展壮大了,就不再容得下哲学的怀疑,因为它实在是禁不起哲学的怀疑啊。于是,许多哲学家遭到教会的迫害。

    研究哲学是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普通人不用研究哲学就能能享受到现成的产品啊。哲学史上有那么多观点,我们往往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通俗版。比如邻居大妈默念“都是命”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例子很多暂不累述。

    可哲学家们,因为不相信现有的答案,执意要亲自研究一番。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我们要思考,要从怀疑出发,再用怀疑检验我们的思考成果。怀疑能让我们避免独断论,禁得住怀疑的才是合格的。

    4 要勇于彻底地怀疑前人

    笛卡尔从小就被爱追问的苏格拉底附体,上学时就怀疑学校的课程是否真的有用。最终,他决定自己去读“世界这本大书”。他的第一步,就是以怀疑的眼光检查一遍所有的知识。

    笛卡尔还不仅于此,他的怀疑非常彻底——他甚至怀疑,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是如《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里那样,一切所见都是幻觉。若这不是幻觉,你怎么证明万物的存在呢?

    笛卡尔自己也很崩溃,于是他想,不管我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确定的,那“我”就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5 试试参考欧式几何建立哲学体系

    到底怎么才能找到禁得住怀疑的结论呢?笛卡尔从几何学中找到了灵感。

    笛卡尔时代的几何学就是我们所学的几何,是欧式几何,源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本书很牛啊,从五条公设和五个公理,一路推导出了整个几何世界。

    《几何原本》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自然现象,又由于现实中没有绝对标准的几何图形,《几何原本》实际上是超越自然现象的。笛卡尔也觉得这太神秘超然了,于是他受到启发,他相信,这世上存在一些理性,这些理性像几何学一样,高于客观世界。

    笛卡尔真的把欧式几何的系统运用到了哲学研究中,只不过他做得并不好。

    首先,我肯定存在,但是我在怀疑,意味着我不是完满的,因为完满的东西是不会怀疑的。但我心中有个完满的概念,是吧,要不我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完满。笛卡尔把上帝当作是那个完满的事物,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既然上帝全善,他就不会欺骗我,我们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证明完毕。你也觉得不严谨吧!没关系,笛卡尔的观点后继有人。

    6 学点安慰自己的二元论吧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暗含了一个前提:这个世界分为我的心灵和我的心灵之外这两部分。

    这就是二元论,二元论很容易被人接受,也被很多人用来规避痛苦:即使客观世界虐我千百遍,只要我固守住我的精神花园,我就没有痛苦了。

    另外还有一个时间观念可以加强二元论的安慰效果。我们害怕痛苦,也因为担心未来的痛苦而恐惧。那我们不如这么想:我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我们这一瞬间的痛苦,因为有二元论而不难忍受。而对于未来的痛苦,此时并未加在我身上,干嘛操心呢?就算那一刻来了,我的二元论也可保证我不受痛苦。

    二元论好像无敌了?其实它也比较消极,因为如果你一事无成,你内心还可以安慰自己平淡是福,那你还奋斗个啥?此外,当我们关心的人对我们有负面评价的时候,我的痛苦是二元论解决不了的。

    7 全新的视角与体验——万物因我存在,会成全我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我在”的阶段,我们只能确认自己存在,外在的一切不知道是否存在,这就是“唯我论”。唯我论会让我们变得坚强,你可以设想天上地下唯我独大,因为唯有我是肯定存在的。

    唯我论还可以和目的论结合,目的论是说万物存在都有一个目的,若二者结合,我们可以设想:我所见到的每一件事物或每个人,都是为了我而存在的。

    作者举了《倾城之恋》的例子,女主因为遇上战争才得以和男主同生共死终成眷属,对此张爱玲写道:“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整个香港都倾覆了。”不得不说,唯我论和目的论是一个理解人生的全新视角。

    8 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坦然接受上帝的”恶”

    我们继续说笛卡尔,哦不,说他的继承人斯宾诺莎。斯宾诺莎的著作叫《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书里没有一点口语,完全就是一本数学书。

    斯宾诺莎继承了笛卡尔的想法,想要先找到那个绝对存在的、不可能被怀疑的、也不依赖于外物存在的东西,他把这个东西称作“实体”。但既然实体绝对存在,不会被外物摧毁,那实体也就是依赖于“外界不摧毁它”这点了,所以还是依赖的?漏洞总是有。

    简单地说,斯宾诺莎认为,世间万物组成了“实体”,而由于实体是无限和唯一的,那假如有全能全知全善的上帝的话,肯定就是这个实体啦。(这里为何说实体是唯一和无限的这点我看得不是很懂)

    我也是实体(上帝)的一部分,那我就与上帝存在,我就有无限的力量。不管其他人怎么待我,我都该坦然接受。再者,实体是善的,即使有恶的一部分,那也是为了善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斯宾诺莎认为上帝不是那个人格化的上帝,当然遭到了教会迫害,但他都坦然接受了,这就是他的学说给他带来的力量和安全感吧。

    9 接下来讲归纳法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把哲学研究推上了一个井然有序的道路,找公设公理再推导,就像做数学研究一样,渐渐趋近完善接近真理。

    可,科学家们不服气。在科学家看来,数学只是一个研究工具,就是尺子刻度都是认为规定的,只是用来观测自然的,尺子不代表什么东西,也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科学家根据一定数量的事实或者现象,总结出一个规律。他们重视归纳法,却轻视演绎法,因为演绎法并不会为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就说《几何原本》吧,厚厚的十三卷内容和开篇的那几条公设是等同的。

    而笛卡尔等用数学方法研究哲学,是要先设立公设的吧。可这公设本身有何依据??研究哲学的原则是避免独断论,但数学家就陷入其中了呀。

    于是科学派哲学家们发起了挑战,英国人洛克一马当先。笛卡尔说人心中天生就有上帝的概念,洛克反驳说一些原始部落里就没有这种观念,逻辑、理性这些概念原始人也很少提。对于数学派,洛克说那就是“无根之木”。当然,哲学里似乎就没有完美的观点。数学派反攻说,你科学派怎么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呢?归纳法都是有限次数的,谁也不知道下次实验会发生什么事情。

    双方都是理直气壮的,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代表“理性主义”,洛克代表“经验主义”。

    10 公设不靠谱

    斯宾诺莎之后,莱布尼茨(对,就是那个数学公式里的莱布尼茨)很快地接受了笛卡尔地观点,还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之前洛克说,数学派哲学家的那些先于经验的公理和动物的本能没有区别。

    莱布尼茨怎么说?他说,你知道人和禽兽有什区别吗?区别就是禽兽做事仅凭经验,人却能够从经验中总结规律。禽兽以为在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还会发生,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陷阱捕捉禽兽。而今,你们只强调经验,你们和禽兽有何区别?

    我们来看看莱布尼茨的观点,他认为一切占据空间的物质可以被分成更细小更简单的东西。当我们无限地把物质分下去,最后剩下的不占据空间的“东西”就不是物质了,它是精神。所以一切物质是由精神组成的。

    如此看来,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都是理性主义的,可二者结论迥异:莱布尼茨说世界是由很小很小的精神组成的,斯宾诺莎却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整体。

    你看出理性主义的缺点了吗?因为一切推导基于自己的公设,而这些公设并不一定靠谱。推导过程可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11来看看去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逻辑

    洛克后来因为反对查理二世逃亡到荷兰。忘了说洛克是英国人,在英国和欧洲大陆这场哲学战争中,英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重量级选手牛顿上场了。牛顿是科学家,当然在哲学上倾向于经验主义。于是换成牛顿和莱布尼茨论战。

    牛顿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但他也不知道相隔很远的星球是怎么产生引力的。这个漏洞很快就被莱布尼茨抓住了,说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你的理论不就是空话吗。

    虽然有无法解释的地方,牛顿力学还是让很多人信服的,其对哲学的影响也不小。有人顺着牛顿力学的思路,觉得既然世间万物都服从运动的规律,那么动物和人类的身体,甚至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也符合运动规律呢?是不是一切意识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呢?

    这种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的整个世界的观点,就是机械论。感觉和唯物主义很像吧?机械论就是去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主义。

    对于真理的来源,经验主义说是归纳,理性主义说是推理。机械论却不关心真理来源的可靠性,它会说:经验不可靠什么还可靠?

    对于理性主义,机械论不相信有什么高于客观世界的理性,要研究物质决定精神的世界,只要研究物理定律,搞好科学就好了。

    机械论很容易让人接受。你想,一个为了一日三餐忍受肉体痛苦工作的人,是想要接受力学带来的劳动技巧呢,还是接受唯心主义式安慰呢?

    但机械论还是有弱点。比如它不能严格证明意志完全由物质决定。

    假如一个人的身体丧失了生理功能,他一动不动了,对刺激没有反应,你怎么证明他的意识消失了呢?会不会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生理功能,而不是意识消失呢?

    也有人说,当所有人连意识都没有了,你又怎么知道外界的物质还在呢?

    12 认同一个论述之前,我得先推导一下它的结论

    机械论还有一个可怕的结论。你想,一切意志都是由物质决定的,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是由物理学定律决定的,所以我们每个瞬间的所思所想也都被决定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呀。

    我没有自由意志,就可以不为我的行为负责,即使犯了罪。很荒谬很恐怖吧?还好机械论和决定论也是存在漏洞的。

    那时候,更流行的是部分决定论,也就是说,物理世界是被决定了的,但是人有自由意志去选择对待生活的方式,随遇而安就好。

    13  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都不靠谱

    之前说机械论决定论有漏洞吧,现在挑战者休谟出现了。他认为,像是“何事真实存在”这种问题,理性和经验主义两派争争吵吵谁也不服谁,实际上是因为这些问题人类根本就没有能力回答。

    对于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我们管他作甚?我们能得到的经验就是眼前的生活,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面前的生活是假的之前,我们照常生活下去就好了呀。

    休谟是经验主义者,但他认为之前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有根本缺陷,于是他就怀疑了个底朝天。他想,有什么知识是切实可信的呢?

    他找到两种。

    ①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定律。比如现实中没有完美的三角形,但仍有这个概念,所以三角形是不依赖于外物的。

    ②自己感受到的经验,摸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是可信的。当然,是不是幻觉我们不管。

    休谟界定了知识以后,就去踩了科学一脚,这一脚,几乎是把科学的根基都动摇了…

    研究科学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因果律。休谟就想,这因果律属于哪一类知识呢?不能靠逻辑推理出来吧,一个没见过爆竹的人是怎么也推理不出爆竹爆炸的原因的;也不可以由经验总结出来吧,你怎么保证下次苹果还会掉在地上呢。

    因果律意思是,A发生在前,B发生在后,且二者有必然性。

    但是,我们认为的必然只不过是很多次而已。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律是因为心理错觉,觉得发生过的事情下次还会发生,但实际上这没有根据啊。你不能把N次偶然当作必然啊。

    既然休谟说因果律不能从经验中得来,这条规律就得像理性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属于超经验的规律。但理性主义的公设明明不可靠。

    休谟说没有因果律,结果就是科学站不住脚,科学派坚持因果律,那结果就是人没有自由意志。

    聪明如你,懂得取个中间点,这样你基友了自由意志,又在客观世界里保持了因果律,可你总得说为什么选那个点吧?你多半是无法完满回答的。

    14 倒过来思考说不定就想通了

    休谟的怀疑论和科学的决定论就是两个极端,水火不相容。发展到这地步,又是新的哲学家带着新学说出现的时候啦。

    这位哲学家就是康德。他看了休谟的论述,认同理性主义是独断论,经验主义靠归纳法吃饭,归纳法又被无法证明的因果律毁了。康德想了好久,最终被哥白尼启发了,哥白尼曾把怎么算也算不对的地心说倒成日心说,一下子就对了。

    于是康德想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颠倒过来。在康德的世界里,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世界的真面目,世界的真面目叫做“物自体”,我们人类感受到的世界呢,是物自体经过我们的心灵加工后的“表象”。

    康德认为所有知识都要经过人类心灵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任意的,每个人的加工方式相同,感受到的也一样。

    那因果律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因果律是我们的加工方式之一,因此因果律是先天存在的。科学家研究的只是我们感受到的表象,因此科学研究对象都有因果律。

    那自由意志呢,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就是“物自体”。因果律只存在于认识方式中,不在物自体中。我们的自由意志(物自体)是自由的。

    自由意志是我们无法察觉的物自体,因此科学永远无法研究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解决了。

    你会怎么反驳他呢?

    你可以说,既然我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你怎么证明其存在?先天认识形式优有何依据,凭什么因果律是包含在里头的?

    康德对此都给了证明,作者列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

    人不可能在大脑是空白的情况下就接受经验,人用来接受外界知识的基础是具备先天加工/认识形式。

    比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就是人天生具备的认识形式。你想,要是我们没有空间概念,我们的世界就是混沌的。而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时间,也就不知道“我”是连续时间里存在的整体。现在你相信,时间和空间都是先于经验存在的了吧。

    康德还提出了二律背反去证明我们不可认识的物自体的存在。之前我们发现两个理性主义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康德认为这正是因为其命题讨论的是物自体,是我们无法认识的,用理性去讨论,自然就会自我矛盾。

    在康德的世界里,一部分是可知可由理性把握的,一部分是完全不可知的。那个不可知的部分,永远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所以咱不管它呗。

    我们的生活还是可以把握的,而不是像休谟描述的那么令人崩溃,于是我们也就踏实了。

    但康德的学说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呀。物自体是产生表象的原因,因果律只存在于先天认识形式中,不再物自体的世界里,那既然物自体的世界不能应用因果律,康德又怎么说物自体是产生“表象”的原因呀?

    再说“存在”的概念,康德说存在只是先天认识形式之一,那他怎么认为物自体是存在的呢?

    15 要探索真理,还是先研究人们找寻真理的历史吧

    你也知道这又到新哲学家出场的时候了吧。是呀,前面的哲学家一个个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又一个个被推翻。直到黑格尔出现,他想把世界统一到自己的理论中。

    黑格尔认为哲学家们这种不断的推翻和提出,导致了哲学史堆满了死人的骸骨。

    黑格尔认为他之前的哲学家们理解错了真理这个概念,以前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已经存在的,只等我们去找到它。

    真理这样非实体的东西,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而过去的哲学家认为真理固定不变,因此我们的教科书上才说形而上学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世界。

    黑格尔认为以前的哲学家想得简直太幼稚了嘛。哲学要追求真理,先得解决哪些知识是绝对真实的问题,之前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正是为这个问题争吵。

    但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知识的一种,这个方法还不一定靠谱呢是吧。以前哲学家们以理性去研究理性,但随着研究结果的发现,自己所用的工具理性也变了。这就是之前的哲学家们谁也站不稳的原因。

    不过,黑格尔认为之前的哲学家们的工作都是在为人类认识终极真理提供不可少的贡献。

    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矛盾。正反论题可以共存,双方发生冲突,但结果是正反论题达到协调,变成一个合题,升华了。

    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而且是朝着更高级的形态变化的。变化到最后,就出现了黑格尔的终极真理,黑格尔叫它“绝对精神”。

    不同于之前把精神和客观对立起来的二元论,黑格尔认为精神和客观世界是矛盾统一的,二者并非割裂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辩证统一,最终成为一个合题。这么说,我们的理性经过不断地辩证,就可以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真面貌。这么说,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

    所以,宇宙的本质是精神,而且是一种理性精神,也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但这个精神不是想领悟就能领悟的,绝对精神不断地从低到高地变化,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绝对精神运动到最后,才能达到一个完满的状态,那时候,绝对精神就能自己认识自己显现自己,那时我们就能领悟它啦。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黑格尔说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以前的对的错的观点,都是未来绝对精神的一部分。因为重视历史过程,黑格尔是第一个把自己抛出原有哲学研究道路,而去审视哲学历史的人。

    黑格尔认为他的论述是能解释世上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他说一切事物都在绝对精神的统御下,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包括整个人类的历史。

    那我们顺便看看黑格尔的历史观吧——历史会按照绝对精神的要求前进,不会例外。这种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有方向,而且可以预测。

    马克思预测历史通向共产主义,而黑格尔预测历史通向绝对精神。

    黑格尔自认为揭示了整个世界的规律,他已经说明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哲学也应终于他。

    可是,不仅黑格尔身后的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都错了,而且他在囊括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牵强的地方,有的地方还使用了错误的科学结论。

    结果就是,黑格尔去世以后,他的哲学大厦很快就被推倒了。

    你看吧,无论是当时看来多么完满的学说,都有欠缺之处,都会被怀疑被驳倒,然后新的学说站起来,然后新的学说又被更新的学说驳倒……

    只要你是哲学家,你就永远走在被怀疑和追问的路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讨人厌的哲学思考方式,值得你借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xs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