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冷知识古典音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1.1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1.1

作者: 静默斋谈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1-19 15:40 被阅读0次

    第一节  复活剧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会的礼仪书保存了一大批在最重要的教会节日表演的戏剧性曲目——教仪剧。这些曲目形式广泛,如同礼仪中的各种仪式,使用拉丁文作为文本,自始至终演唱。这些特征将拉丁语教仪剧和本地语宗教剧以及世俗戏剧区分开来。将这类曲目称为“戏剧”,在术语和概念上不免属于时代错误,因为在中世纪这类教仪剧本质上是礼仪性的(liturgical),而不是戏剧性的(theatrical),表演者和旁观者都是礼仪的参与者,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演员和观众之分,也没有诸如舞台、服装、道具、舞台指示这些专业性的术语。这并不是说礼仪音乐没有功能性了。其功能是为基督崇拜增加庄严感,启迪心灵,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相比说话,音乐是更有力的载体和工具。这种仪式性的“戏剧”和礼仪的其它部分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

    在西欧所有地区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附加的表演性仪式。最早的教仪剧出现于十世纪,最初是引起创作者广泛兴趣的多种新型礼仪作品的产物。法国利摩日的圣马夏尔隐修院是主要的宗教戏剧中心之一,圣马夏尔乐派留存下来的手稿中有三部和戏剧性宗教作品有关:九到十世纪的编号为F-Pn lat.1154(编号含义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拉丁语手稿第1154号,以下类推)的手稿包括和查理大帝及其他人之死相关的悲歌(planctus,这种拉丁语歌曲体裁将在下一章探讨)、关于最后的审判的作品、一首圣马夏尔散文和女先知西比拉之歌(Song of the Sibyl,也将在拉丁语歌曲一章中介绍);十世纪的手稿F-Pn lat.1240包括《汝等所寻之人为谁》(Quem queritis)现存最早的版本;十一世纪末的手稿F-Pn lat.1139包括一首孤立版本的《汝等所寻之人为谁》、《新郎的戏剧》(Sponsus)、一部先知剧和《拉结的戏剧》(Ordo Rachelis)。这三部手稿提供了十和十一世纪的一组相同背景下的教仪剧,特别是第三部手稿收录了基础版和改进版教仪剧,前者《汝等所寻之人为谁》没有具体的礼仪上下文,而后者《新郎的戏剧》包括本地语诗节和叠句,《拉结的戏剧》只是一种礼仪性的仪式,效果上是一首简单的戏剧性附加段。

    《汝等所寻之人为谁》

    这里我们遇到了最早的一类教仪剧——著名的复活节对话《汝等所寻之人为谁》。这部简短作品的最初版本只有三行对话,描写了复活节清晨三位玛利亚(抹大拉的玛利亚,撒罗米玛利亚和雅各的母亲玛利亚,见《马可福音》16:1)在基督墓前和一位天使(有些版本是几位天使)相遇的场景:

    天使:汝等所寻之人为谁?基督的仆人们。

    玛利亚们:哦,天国的仆人,我们在找被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

    天使:他不在此地。他已升天了,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去宣扬耶稣升天的事迹吧。

    汝等所寻之人为谁

    《汝等所寻之人为谁》的版本众多,圣马夏尔的这个版本是作为复活节弥撒进台经的附加段使用的,其旋律记谱使用的是半音高纽姆谱,但可以根据后来的有精确音高的版本译写出来。手稿中没有指示这部对话的表演方式的题记,但它的文本和音乐结构给出了许多相关信息。开头的问句“汝等所寻之人为谁”及其回答“拿撒勒人耶稣”建立了情节背景(耶稣墓旁),暗示了对话者“天国的仆人”与“基督的仆人们”。基督的追随者询问的目的(寻找基督遗体)清晰地阐述出来,天国的使者告诉她们基督复活了,命令她们将这个消息告诉给其他追随者。除了三句基本对话,产生于930年之前的圣马夏尔版本还增加了欢乐的宣告和感恩:

    玛利亚们:阿里路亚,我主飞升了。今天,强壮的狮子、神子基督飞升了。感谢主,让我们高声欢呼吧!

    这首对话诗作和福音书中安息日清晨天使与访问墓地的妇女相遇的叙述之间的相似性很容易辨认出来。然而,《汝等所寻之人为谁》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福音故事的诗化或戏剧化。它既没有像圣经叙述一样的开头和结尾,除了耶稣之外也没有清晰地给出人名。这种角色定义的缺乏也由其音乐所强调。音乐并没有试图对比天国和尘世的对话者,开头提问和回答的旋律构造相似,每一句都分为终止音为D音的三段,使用D音副调式附近的音域。音乐的最高潮实际上是在旋律从低音区离开的地方,对应天使的话语“他已升天了”和妇女们的回应“阿里路亚,我主飞升了”。这两处高潮强调宣告了基督升天,整个对话的目的就是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参加仪式的社团。无论是对于表演者还是听众,“今天,强壮的狮子、神子基督飞升了”一句是唱给所有在场者的,仪式性的“阿里路亚”也不仅仅是玛利亚们从墓地返回的表达,而是教堂中所有在场者所要做的。因此,尽管采用圣经故事作为背景,这部《汝等所寻之人为谁》的早期版本的礼仪功能看起来更像是聚焦于在场者的庆祝,而不是对过去事情的叙述。

    《汝等所寻之人为谁》在早期文献中的分布之广和多样性令人瞩目。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隐修院中,这部作品在复活节弥撒的进台经之前演出;在法国北部、英国和德国北部的隐修院,它经常被置于申正经结束的赞美诗《感恩赞》之前;而在圣加尔,它在弥撒之前的行进过程中演唱。此外,它在仪式不同位置的变化还伴随着文本的修改。来自德国普吕姆(Prüm)的一个版本在三句基本对话之后增加了一首日课交替圣歌《坟墓里的主升天了》(Surrexit Dominus de sepulchro),其音乐也和其它部分不相关。普吕姆版尽管缺少圣马夏尔版的第二次高潮,但仍保持了宣告和庆祝的基本功能。

    这两个版本都来自附加段集,这种礼仪书经常缺少描述表演细节的题记。对于研究者来说,对话在教堂何处演唱、表演方式、在礼拜仪式中的位置、仪式和戏剧要素之间的平衡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十和十一世纪的一些手稿的版本包括了具有这些细节的题记。最早记述《汝等所寻之人为谁》表演方式的文献是十一世纪英国本笃会的礼仪手册《协议规章》(Regularis concordia),这是一部约973年在温切斯特举行的公会议的产物,出自主教埃塞沃尔德(Ethelwold,卒于983年)之手。无论在唱词还是情节上,《汝等所寻之人为谁》都打上了和福音书有关联的强烈印记。在复活节申正经第三次即最后一次读经中,四名修士走出唱诗班,穿上服装。一名修士穿着白长袍,坐在“坟墓”旁,手持棕榈枝(基督战胜死亡的象征)。当演唱第三首应答圣歌时,另外三名修士身着斗篷式祭衣,捧着香炉,一步一步地走到坟墓前,好像在寻找着什么。这些表现了对天使坐在坟墓旁和三位玛利亚来为耶稣尸体涂膏的模仿。这种字面上再现圣经故事的动作伴随着唱词的扩展。这个版本不仅合并了圣马夏尔版法国典型的五句对话和普吕姆版德国典型的结束部分《坟墓里的主升天了》,还引介了《马太福音》28:6中的“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一句,让妇女们找到一块展示的裹尸布。

    《协议规章》中的插画

    《协议规章》中没有音乐记谱,而之后的十世纪晚期和十一世纪中期的两部《温切斯特附加段集》保留了一个《汝等所寻之人为谁》完整的配乐版本,但缺少详细的舞台指示。这个版本增加了新曲“快去告诉他的门徒”(《马太福音》28:7)。新的扩展版分为两部分,包括对话句子的第一部分表现了相遇这一段,包括三首交替圣歌的第二部分展示了第二段中天使的话“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和“快去告诉他的门徒”,以及宣告“阿里路亚,我主飞升了”。对话和三首交替圣歌在风格上和调式上都不相同,新的一段设计不仅讲述了更多的故事,而且整个表演也不够简洁,导致向社团宣告基督复活的旧的仪式目的失去了其突出地位。温切斯特版显示了在礼仪框架内戏剧性仪式是如何被轻松扩展的。这种文本与音乐结构的自由改动和明显的戏剧性要素的发展,激励了后来四百年戏剧创作的繁荣,但这些十、十一世纪的早期版本,无论有多少戏剧性,都是非常短小的。

    唱片推荐

    标题:汝等所寻之人为谁?——中世纪佛罗伦萨教仪剧

    演奏:Ensemble San Felice,Federico Bardazzi(指导)

    厂牌:Tactus,200001

    唱片简介

    附加在天主教礼仪中的教仪剧,在功能上是礼仪性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其文本为拉丁文,从头到尾都是演唱的,音乐风格和相关的圣咏接近。《汝等所寻之人为谁》是最早的教仪剧,标题来自三位玛利亚访问耶稣墓地时天使对她们说的迷一般的问话。这部十世纪出现的教仪剧是复活节期各种宗教戏剧的核心,在天使和玛利亚们三句对话的基础版本上可以自由增加故事文本和音乐,因此版本众多,几乎在西欧各地区都能找到踪影。本专辑选择十二世纪《佛罗伦萨大主教交替圣歌集》中的版本作为第一场景,十三世纪《佛罗伦萨劳达赞歌集》中的继叙咏《赞美复活节的祭品》的对话式扩展版作为第二场景,既包括通用的格列高利圣咏风格,也具有意大利地区性的劳达赞歌特征,充分展示了《汝等所寻之人为谁》丰富多姿的一面及其广泛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szw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