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两天,学校就给高三学生举行了收心考试。一考完, 我很快就投入到阅卷中 。虽然阅卷很累,但阅卷时总有学生给我们制造了一些文字笑话 ,让我在忍俊不禁中,快乐且悲叹者 。那真是一个人的狂欢之时!
这次我阅文言文翻译,第一个句子是“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它的正确译文是:常常纵容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奇葩学生的翻译五花八门 ,有的学生 翻译为契丹人经常竖着派骑兵打劫,莫非契丹骑兵不能横着出动,难道他们还想排成千手观音的阵势,来攻打宋军吗 ?也许这正是他们打败宋军的秘笈吧。
还有的同学把那“游骑”翻译为游泳的骑兵 ,由于水势太小,就游了回去 。这学生以为匈奴人从小习水战 ,而且他们还要骑着马游泳,这难度相当高呀 !
至于有的同学那种莫须有的思维,更是令人害怕 ,他们说什么 匈奴人打不过就爱抢兵车 ,好似他们不擅长骑马射箭了 。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令人瞠目结舌 。
再说说第二个翻译 ,“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它的译文是: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这个句子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汉以玉帛赐单于”理解错识,闹了不少笑话 。
有学生翻译为:你们如果想要财物,我把汉朝得美玉和丝绸赏赐给单于 。看到这里,我不仅想问问这个历史知识匮乏的学生 ,汉朝与宋朝相隔一千多年 ,那汉朝的丝绸质量如此高,历千年之久竟还可以用 。退一步说,这些丝绸确实上等,还可以使用,但哪里来那么多汉朝的丝织品 。要么宋朝一定是古墓派,经常挖掘汉古墓中的丝制品,然后积攒下来,赏赐给契丹国。这还有一个前提,是汉朝人必须在坟墓中埋下大量的丝织品,否则也不够宋朝人挖。这笑话真是闹大了 !
再说说“故事”那个词语 ,本来在《六国论》里面讲过,那是“先例 ”,谁想学生根本没有印象,搞得老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讲过,因为每说一次,那是老师在羞辱自己 ,讲课不走学生的心 。有学生直接翻译为,契丹人有听故事的 习惯 ,或契丹人有的听了故事 ,更离谱的说,皇帝让宋人给契丹人讲故事 。看到这里还好没有吃饭或喝水, 否则喷饭满案,喷水满案 解释权就归我了。
面对这这些学习 不用心的学生,面对这些讨厌文言文的学生 ,我们的语文教育又能做些什么呢 ?即使学生意识到错误,他们还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是该为他们好的心态感到高兴呢 ?还是为他们文言文学习上的大Bug而担忧呢?
此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我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 ,个中况味无与言说。我不想再被这些笑话笑伤了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