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从教以来一直不知该如何去教,如何带领学生去体味、感受作者笔下的满园春色。每次九月初的开学季,我对《春》这篇文章都无从下手,很是困惑。
朱自清是散文大师,大师的语言功力是无与伦比的。关于这课的教学参考很多,很详细,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关于这一课的课堂实录也很多,看了许多的教参,观摩了许多的课堂实录,总是感觉,尽管这些资料、实录很具体,总是找不到教授这课的的方法。过去,每每讲完这课后,总是很遗憾,这课没上好,讲授的语言空洞、苍白。感觉自己只是教参的复制品,照搬教参或者只是扮演了PPT的翻页者。这种课上的真的难受。
今年暑假,读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很受启发。黄老对于语文的理解,对语文课的研究、研磨可以说到了一种理论与哲理的层面。
黄厚江老师首先在书中提到当下语文教学的空泛化:
1、拔高式教学,语文课动不动就是文化,动不动就是人文,动不动就是生命,动不动就是生活,但常常脱离教学实际,远离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2、说教式教学,语文课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疑是对的,但采用说教的方式就是不对了,牵强附会。
3、过分关注教学的形式,而忽视教学的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有多种表现,最主要的体现在课文的朗读和小组学习上。语文课的朗读越来越追求艺术性,越来越淡化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上动不动的小组讨论,也成为一个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
黄厚江老师提倡以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一位名师总有自己的教育哲理,这种哲理使其教育活动和教育理念带有了一种倾向性、一致性、稳定性。黄厚江老师举起的思想旗帜为“本色语文”现摘录其下:
一、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二、是语文本真,探求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黄老师教学的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他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像语文课”。语文共生教学法的核心理念“用阅读教阅读,用写作教写作;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
读了黄厚江老师的这些语文教育理念,我对《春》这课如何设计有点茅塞顿开: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散文,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语文教材名篇:
1、住了最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描写,将一幅幅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2、语言颇具特色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富有表现力。
基于此,我抛开身边教学参考资料,没有依赖任何课件,只是反反复复的诵读《春》,要想读透文本,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是不可缺少的,朱自清写作《春》这篇文章时,恰逢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不久又喜得贵子,心情愉悦,文章就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情绪。当抛却任何参考资料,只身投入文本的时候,才发现《春》的语言太美了,美的令人窒息!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师。从全篇结构到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词,都洋溢着作者的愉悦的情愫,《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用的如此经典,像笑开的每一朵花,咧着嘴,朝我们乐呢!
如此美的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法,打开PPT,一页一页的翻着,是体悟不了其中的美感的。一节课,我就带着学生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不允许学生看参考资料,就是读。一开始时学生不适应,似乎脱离了参考资料,就不会分析文章。就如学游泳,如果一味依赖游泳圈等设备是很难学会游泳的。就这样师生共同摆脱资料的限制,扎身文本的字里行间,品味感受春色满园的独特魅力。
朱自清把春天的复苏比作孩子的刚刚睡醒,“朗润”一词用于山,少见而贴切,描绘了群山在春日里那种明亮而滋润的样子。小草不是长出来而是“钻”出来,一个“钻”字赋予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情趣,惹人喜爱。“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量词,班里一个学生解析很到位,他说,这些量词的加入,更能表现了春天里,人们在草地上玩耍的那种惬意、自在。“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最后一句,和同学们反复咀嚼、体味,这种境界多悠闲悠哉,浑身每个毛孔里都透着舒服二字,孩子们闭着眼,似乎也享受着这种愉悦。
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不仅纷繁似锦,“像火、像霞、像雪”,还充满了向上昂扬的精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朱自清心情的舒畅、愉悦,也带动了其丰富的想象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硕果累累”,虚实结合的妙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成群的蜜蜂,大小蝴蝶的加入,让那片寂静的花海顿时热闹起来。散在草丛中的野花也活泼起来,闪闪发光,随风摇摆,“还眨呀眨的”多生动形象,俏皮可爱呀!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写风,的确得动动脑筋,朱自清在描写春风时,调动各种感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抚摸”二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柔,化抽象为具体,更形象具体。大自然的各种气息都在春风中酝酿着,当我和孩子们读到这儿时,一位学生回答,“我似乎嗅到了大自然的各种芳香”。这种情景能缺少鸟儿们的出现吗?“高兴、呼朋引伴、卖弄、唱出”等词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将春天写活了,处处充满生机勃勃,洋溢着生命的美好。
朱自清笔下春雨又是如何描述的呢?有形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而且是“密密地斜织着”在春雨的滋润下,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的“逼你的眼”。除此之外,朱自清还勾勒一幅,在春雨的洗礼下,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温馨美好。朱自清在句子的处理上,长句与短句相结合,“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这一切都在雨中静默着,读到这儿时,我告诉同学们,老师最喜欢“静默”这个词,很喜欢把它用在文章里,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词本身就很美,有一种诗意的境界,让心灵宁静而美好。
如果只有大自然的美景,那么这幅图画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呢,人们活动的加入让朱自清笔下的春天顿生活力,生机勃勃,洋溢着幸福与美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切美感都与朱自清的心情有关,美好的心情带出了美丽的春天,让《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语文教材名篇,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篇尾语:语文课,就是要带着孩子好好地读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处,通过诵读去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否则教师滔滔不绝的条分缕析对学生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过耳就忘,没留下一点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