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家将》故事中,有个强大的、令人切齿的反面人物,她就是大辽国的萧太后。她被描写成“母夜叉”般的公众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当我们正视历史的时候,这个曾经可恶的萧太后,又变得“崇高”起来?她的治国能力,如何堪比武则天,并演绎完美人生的呢?
萧太后名叫萧绰,燕燕是她的小名。听起来像隔壁女生的名字,柔软而亲切。没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个红颜女子,开创了大辽国的盛世。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3ff54dfbebb8791b.jpg)
萧燕燕出生在契丹贵族,父亲萧斯温是辽国的北府宰相。
从小她就备受父亲的喜爱,父亲见她做事认真彻底,“扫地干净不草率”,料定此女“必成大事”。
十七岁时,燕燕嫁给了耶律贤,就是后来的辽景宗。她顺利地成为皇后。他们共同生育了六个孩子。
辽景宗身体很不好,不能理政。萧燕燕由他的贤内助,逐渐走向前台。
萧燕燕治理国家,井井有条。辽景宗常常就是一个“朕知道了”的角色了。
并且,他命手下记述皇帝言行史馆学士,对皇后的语言,要用“朕”的自称。
辽景宗35岁,病逝于山西大同行在。留下遗诏,“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同时,长子耶律隆绪即位。这样完全的信任,胜过唐高宗的遗诏中,对武则天的态度,“兼取皇后商量。”
其时,新寡的太后萧燕燕30岁,耶律隆绪12岁。“母寡主幼”的政治格局,给了北宋有隙可乘的强烈信号。
且看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政治女杰,如何动作。
她在大臣面前,展示了一个女人的柔弱一面。但见她,“大放悲声”:哭诉孩子小,内有贵族环伺,外有边患未除,今后可怎么办?
汉人贵族韩德让,契丹贵族耶律斜轸,均上前安慰,并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两个权贵的表态,使得其他众人不敢有异动。政权交接时候,最容易出现政局动荡。一代杰出女政治家萧燕燕,展现了她的非凡政治才干。
她深知,要想稳固政权,需有人才权臣相助。
她找到了韩德让,她们曾是相互属意的情侣,如今可以重圆旧梦。
富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韩德让,是萧燕燕此时理想的郎君。她需要他,她要践行少女时的婚约。她说,“当国的幼主,就是你的儿子了。”
从此,他们二人,出同车,入同帐,食同桌,不避左右,俨然夫妻。
韩德让的妻子,自是不能留了。萧燕燕派人处置了。那个女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挡了太后的道呢。
她给了韩德让至高无上的权力。汉人韩德让,有了一个契丹皇族的姓氏,耶律。身兼南北两府宰相。这是辽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在韩德让的帮助下,半耕半牧的辽国,契丹与汉人更加融合。经济也发展壮大,逐渐过渡为封建社会。
她让儿子辽圣宗,拜自己的侄女婿耶律斜轸为哥哥。耶律斜轸负责内政事务,任北枢密使。
她重用军事天才耶律休哥,留守南京,即今天的北京,边防无忧。
非常时期,她采取了非凡策略。让掌握兵权的诸王,待在自己家里。把这些人的妻子,留到宫中做人质。
双管齐下,杜绝了可能的“反动”力量。萧燕燕,不,此时的萧太后,成功完成了政权过度。
再说宋朝君臣,时时惦念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更是不能淡忘高粱河之战的耻辱。他坐着驴车逃命,他的箭伤经常隐隐作痛。
贺令图的上表,让宋太宗策划实施“复仇”。辽国“母寡主弱,太后偷情,上下皆怨,政局动荡”,机会绝好。
雍熙北伐,一个极其错误的征战!杨家将故事中,最令人悲愤的一段,就是这次战役。老令公杨业,面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生生被擒,终至殉国。宋朝也永远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萧燕燕亲自作战指挥,鼓舞士气人心。她亲自“布防”的几个重臣,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发挥极大效力。
而宋朝,经雍熙北伐一役,士气低落,信心尽毁。宋太宗至死,依旧耿耿,却再难看到洗却前耻之日。
萧太后以攻为守,于1004年对北宋发动了战争。两个月时间,打到了北宋澶州。距京城开封,仅一水之隔。北宋举国震惊。
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御驾亲征。爱国将士们,倍受鼓舞,拼死杀敌。人人奋勇,以一当十。
终于,北宋取得了难得胜利。宋真宗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阵前求和。这一点,也被后人诟病了一千多年。
宋朝用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布帛每年的代价,换来一百多年的边境和平。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澶渊之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915cc824061922a0.jpg)
在宋朝努力建设,发展经济的时候,辽国也没闲着。萧太后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国家进入了辽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萧太后,治国有方略。军事有奇谋。经济搞改革。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她被奉为“承天皇太后”。与武则天的“则天”,意思接近。她获得了事业、爱情双丰收。人生精彩,堪称完美。
但,也没有绕过手足相残的魔咒。她的两个姐姐,也都嫁给皇子。二姐给她下过毒,大姐曾经举兵反叛。不能一切遂人意,此事自古难周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