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同一
一个名叫南郭子基的人靠在几案上,缓缓地向天空中吐气,一副悠然自得,灵魂出窍的样子,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问他说:“一个人的形体可以如同槁木一样死去,难道精神和思想也可以象死灰一样吗?”子基回答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今天忘掉了我自身的存在,你听说过人籁,地籁和天籁吗?”子基接说:“大地吐出的气,叫做风。一但风起,大地上所有的孔窍都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地籁。所谓人籁就是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天籁之声则不然,它不是什么具体的声音,它完全取决于听声音的人,因为人的心态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听到的声音也大为不同。
有大智慧的人胸怀博大,豁达开朗,只有小聪明的人则处处精于算计,蕴含大道理的言论像烈火一样盛气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显得琐细虚伪。小聪明的人睡着后都会心神不宁,他们整日与别人勾心斗角。与他人交往时,有的显得疏怠迟缓,生怕别人小瞧自己,有的故作高深,生怕别人猜透白自己的心思,有的辞慎语谨,生怕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他们对任何一件对己不利的事,都会感到不安,他们有变幻莫测的心计,有揣测他人弱点的本领,生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吃亏。于是形容人类不同心境的词便产生了。比如,高兴,愤怒,悲哀,欢乐,忧虑,叹息,变态,恐惧,轻浮,安送,放荡,娇淫,就像是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
乘物游心:庄子开篇就讲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原本是浑然一体的,是人为了区别和利用它们,才给了它们具体的名称。人类在最初的时候,原本也是无知无识的,但自从有了利益之争后,各种各样的争竞之法便随之而来,因利害得失而产生的各种情绪也就产生了。
庄子劝人们在利益得失面前,能够保持一份豁达,没必要处处精于算计,更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陷害和打击他人。这样,你的身心就不会被权力或钱财所累,你的情绪也不会被利害得失所困。摆脱了这些困扰之后,你将获得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生活。
无需争辩
庄子认为没有和我对应的外界事物就没有我本身,同理,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与我对应外界事物。所有的是非和争辩也是相对的。
庄子还认为那些终日行走于名利之间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了权力和金钱的奴仆,终身被它们所役使,而且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种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随着他们的形体的衰竭,精神和感情也随之而衰竭,这难到不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原本就像他们一样愚昧呢?还是个别有人愚昧无知呢?
愚昧与否,是非对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成见去判断,因为所有人的是非标准是不一样的。庄子认为“道”中原本是没有是非真伪之别的。自从“道”被隐蔽之后,人类就开始不停地争论和分辨。自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利益之后,各种争斗便没有了尽头,大“道”便没有人遵守了。大“道”所揭示的真理,也被一些华美的理论取代了,所以才有了像儒墨之间的争论。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言论,非议对方的言论,庄子认为他们的争论是毫无意义,与其这样争论下去,不如放弃各种主张,回到能够反应事物真实的大“道”中来。
按照世俗的理论,事物本身都有对立的一面,有左就必定有右,有高就必定有低,当你承认了左的存在,也就承认了右的存在。因此,有“道”之人不去划分是非正误,而是顺应万物的本然的情态。自然的大“道”是不划分万物的,没有划分的世界自然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自然也就没有争论。
乘物游心:世间所有的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争论的双方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都只是固守一端的偏见,而事物的本质却偏偏被他们忽略,比如,儒家提出有差别的仁爱,而墨家却主张无差别的兼爱,两家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庄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爱所造成的,因为有了爱的概念,就必须有恨,这样就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阵营,从此纷争不断。
庄子认为当人们遇到是非判断的时候,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成见去做判断,而是顺着事物的自然本性去观察和分析,当你与他人发生争论是,请不要相互攻击,因为你们的观察和认知是不一样的,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是非对错,这些概念都是人类发明的。事物的本来面貌是客观存在的,你只需认真观察,便可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本无需争论。
是非之辨。
庄子认为古代的人对万物的认识水是平最高的,古人认为宇宙在未曾形成万物的初始时刻,认识是最高的,再也不能增加什么认识了。接下来,宇宙开始产生万物的时侯,万物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万物之间就开始有了界限,再接着就开始有了是非观念。人类把有益于己的事物划分为是,把有损于己的事物划分为非。反而忽略了它的本来面目,比如,人类憎恨狼而同情羊,但在自然的生态圈中,它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何来是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