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印度电影好像刮起了一阵风。虽然不知道这股风的持续时间有多长,但我敢肯定,风力是强于国产电影的。
截至这篇文章起草之时,豆瓣评分9.0。足以体现了该片的火热程度。但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配得上如此高分。
前半部分过度的铺垫和可以让人猜中的过程,足以降低这部电影的水平了。不过还好,拉吉最后的演讲为这部电影多少拉回了一些颜面。
如果说这部电影仅仅反映了现阶段印度父母对于孩子上学问题的烦恼,不如说是体现了印度新兴中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的尴尬与无奈。
有人曾说过:有钱人,追求的从来都不是钱,是地位。拉吉的妻子正是这样的人。为了让孩子不像自己与丈夫一样,拼命地想给孩子找到好的私立学校,让孩子脱离平民阶层进入所谓的精英阶层。只要从知名学府毕业,操着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语就会被别人看得起。
和妻子不同,拉吉是个从小市井继承父业走出来的商人,凭借他的努力,把父亲的小作坊变成了一间大的服装工作室。中国人讲究“人不能忘本”。我想拉吉应该是这句话的最完美诠释了。他所拥有的资本和他的社会地位是不符的。即使住进了富人区,他骨子里还是小市井的质朴,真实。
拉吉的烦恼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所有新兴中产阶级的烦恼。他们有着过人的智商和毅力,但是他们并不会被精英阶层所接受。有人崛起就必定有人衰落。
印度式幽默只能算这部电影的点缀,这部电影的主菜则是拉吉和妻子的矛盾。由于现实生活所迫,原本质朴的妻子为了让孩子长大可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变得否定之前一切的生活。我们暂且把她理解为“质朴虚无主义”吧。而拉吉是个念旧的人,他喜欢市井里的人情味,而不是来自“印度英格兰”的冷嘲热讽。
在富人区生活得不自在,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在贫民窟生活得顺利。受不惯他人的过度热情,糟糕的卫生条件。在借来的住处中躲着邻居吃着穷人根本没有见过的披萨。拉吉不能在工厂得到好的报酬,妻子也因为与穷人的社会脱节而得不到政府的救济补助。
在富人区的歧视和穷人区的不适应足以体现拉吉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尴尬与无奈。
我觉得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只在最后五分钟。拉吉进行了一场激情的演讲,揭开了校长丑陋的嘴脸和社会的不公平。但合乎常理地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支持——除了妻子。
每个想站起来的人都被唤醒了仅存的一点良心,而身边人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把他们拉回现实。每个人都知道拉吉的话是对的,但却没有人敢说这样是正确的。因为潜在的连带关系,让这个肮脏的校长成为了印度赵高。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拉吉一个人是渺小的,礼堂里所有的家长都是渺小的,但社会的规则确实大的,大得让人害怕。家长们可以打倒一个校长却不能打倒所有的校长,拉吉可以改变一个学校却不能改变所有的学校,他可以给台上表演的孩子们公平,但却没有人给他公平。
回到校长这个人,他只是普通阶层进入精英阶层当中无数畸形人中最普通的一个。她是仆人的孩子,所以就理所应当地为富人的孩子做作业。可幸的同时也是不幸的是,她最终磨进了精英阶层。但那早已不是最初的她了。她报复一切的精英,在入学问题上动手脚,用这种无耻的且猥琐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同时开始自己的社交网。
显然,她和拉吉是两种人。而这两条路是所有新兴中产阶级在苟延残喘之后必须选择的一条路。沉沦或是后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拉吉和妻子在把女儿送上去往公立学校的校车上后,露出了笑容。虽然是笑容,却显得略有几分苦涩。他们是成功的,最终攻破了自己的虚伪,回到了本真。同时,他们也是失败的,在社会地位的问题上,他们忙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原点。
他们有钱,有资本。却不能被社会认可。有人迷失,有人一败涂地。并没有太多的原因。
因为这个社会,因为利益。
苦笑背后,是无奈。这个人间的正道,不是沧桑。
图片来自互联网,有关更多讨论可以关注我的微博:RealBokeLi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