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营业部全体成员一起读了《赋能》这本书,同事们觉得我分享得还不错,所以今天把潦草的笔记整理成短文,便于分享和查阅。
本书的作者斯坦利是一名军人,书中的真知都是作者在战场中厮杀得来的,写成书籍分享给众人,都是硬干货。
斯坦利拿两种部队作为对比,一个是陆军特种部队,它的特点是富有纪律性;另一个是他亲自带的海豹突击队,它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思维。在如今现代化的战场中,往往是富有创造性的部队更有战斗力。其实,咱们国内也有类似的对比,1949年前的国民党拥有一只精锐部队,而当时的共产党有一只游击队,显然富有创造性的共产党更有战斗力,它可以更好地适应当时中国的大势。
我们可以从中抽象出一条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对,无论从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很明显,这个很重要的原则,非常适合引领组织的发展,一个公司就是一个组织,它不仅要把事情做对,更要做正确的事情。
如今的社会呈现出很大的变化,其中一条就是由工业时代切换成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的福特汽车以完备的生产线、富有效率的流水线著称,组织的结构一般都是“树状”的;而信息时代,组织的结构则越来越“网状”了,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发声,都可以有影响力,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更有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就是顺应这种形势,由“中心化”转换成“去中心化”,有点类似大热的“区块链”概念,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就是——赋能。
“赋能,是一种激进的去中心化系统,将权力外推到组织的边缘,这些都是我们组织蜕变的核心所在,有了它们组织就能变成一支单一的、团结的力量,规模固然庞大,却敏捷性惊人。”
Sounds great?
且慢,赋能可不是随便做的,一盘散沙被赋了能,组织就离解散不远了。赋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通过努力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互信和共享意识,这里的共享既包括目标共享,也包括信息共享。
先来说互信,人和人的相处是多次博弈的过程,如果彼此之间有信任基础,那么就不太会出现“囚徒困境”(一场行为实验,意思就是使得双方处境都变得很差)。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团队中建立起了互信,那么团队就是一个整体,它拥有重新布局的能力,可以随时调整,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当一个团队协同作战,各取其优,扬长避短时,战斗力一定了得。
再来说目标和信息共享,书中的“海豹突击队” 中非常强调团队目标决定个人成败,海豹突击队的整个训练会搞得足够折磨人,这样一来,就只有那些真正有责任心的人才会坚持下来。那些心里只是想着试试水下爆破训练,认为自己喜欢挑战的人,往往不能坚持下去,而那些内心坚定地想加入战斗的士兵才却可以坚持完成训练。
在实际的工作,又何尝不是这个理儿,怀揣着只是试试能不能把工作干好的心态,往往不能胜任,而一心想实现自身价值、为组织做贡献的员工却能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很多行动层面无解的问题,它的答案藏在价值观里。
一旦,每个个体的价值观都统一起来,那么信息共享和目标共享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有了互信和共享的基础,领导就可以为员工赋能了,其实,赋能也不是多么高深的词,比起把员工视做庞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深谙赋能的领导会尊重每个员工的个性,让员工更有自主感。
在我看来一份好的工作,有三个特点,就是人在干的时候有归属感、成就感、自主感。前两个取决于个人能力,第三个因素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这时候,赋能也就显得重要起来,古语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就是将在特定时期被赋能了,实际工作中,领导也可以这么做,定方向,定目标,留给员工一定的发挥空间,既不过分插手,也不爱咋咋滴。
一切的探索都是为了让组织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一切的发展也都是以发挥组织内部的协同优势为基础的。赋能,其实每个组织都在琢磨如何拿捏它的尺度,过与不及都会导致低效,这个话题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变化,一直都在,我们要学会用韧性思维应对不确定性,我们不必花太多心思去费心构筑防御体系,而是拥有抗击打的能力,甚至从击打中获利,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谁也不敢断言,但赢者一定是属于拥有韧性思维的人。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