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二十九

作者: 得闲山人的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21-11-13 20:35 被阅读0次

    两代皇帝请不来,别路去也

    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出生年月不详,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杜氏子,其母李氏一次睡梦当中,听到空中有声音问她:“寄居得否?”李氏答应了。不久,发现自己已经怀孕。

    无业禅师诞生的那个晚上,忽然有来历不明的光明充满房内,众人无不惊异,都说此子定非常人。禅师幼年便与众不同,行走时双目直视前方,不会左顾右盼,落座则必定跏趺盘腿,且从不与其他孩童一起嬉戏玩耍。

    到了九岁那年,杜家少年便要求出家,依止开元寺志本禅师落发,成为一个小沙弥,得名号无业,跟随师父学习大乘经典,如《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华严经》等等,都能够读念通利。二十岁那年,无业禅师受具足戒后,学习《四分律疏》,才学完就能够宣讲。从那以后,无业禅师时常为大众讲经说法,一年四季从不荒废,尤其擅长讲《大般涅槃经》,在当地颇具影响。

    听闻马祖大师美名之后,无业禅师便前往参礼,马祖见他状貌奇伟,声音洪亮如钟声一般,不由得心生欢喜,乃调侃曰:“巍巍堂堂,(可惜)其中无佛。”

    无业禅师听后,虔诚顶礼而跪,曰:“如来三乘教法,学人大致能够穷尽其意旨,但常听禅宗门下说即心是佛,这个确实尚未明了。请您指示。”

    马祖曰:“只那尚未明了的心就是了,更无别物。”

    无业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秘传心印?”

    马祖曰:“大德您心里正在闹腾,暂且先去,以后再来。”

    无业禅师于是起身往外走,一只脚才踏出门外,忽听马祖大师高声召唤:“大德!”

    无业禅师回头观望,马祖立即问他:“是什么?”

    一刹那间,无业禅师忽然领悟当前之心,于是欢喜礼拜。马祖大师曰:“这钝汉,礼拜做么。”

    问:为何马祖说无业禅师“心里正在闹腾”呢?

    答:请注意前面马祖对于“即心是佛”的解读:“只那尚未明了的心就是了,更无别物。”您不是不明白什么叫做即心是佛吗?那就请找找看,是谁不明白呢?它就是心,它就是佛,再无其它。

    这是禅宗门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简明的引导,但无业禅师竟然听而不闻,没有能够当即反照自心,错过了一次见性的良机,所以马祖后文说他是“钝汉”,略有迟钝。不仅如此,他还在内心当中纠缠那些大道理,再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秘传心印?”殊不知,马祖前面那句正是在演示“祖师西来秘传心印”,只因无业禅师满肚子经论妙义,还没放下,还在思维分别当中做活计,所以马祖说他“心里正在闹腾”。

    既然你心里正在闹腾,那就必须让它歇下来,才有可能领悟,于是马祖大师让他“暂且先去,以后再来”。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帮助他卸载妄想的好办法,无业禅师一下子就心灰意冷了,只好遵命往外走。你心灰意冷了,心里不闹腾了,但还在无明蒙昧当中,待你一只脚才迈出门外,马大师高声召唤曰:“大德!”

    这就好比晴天霹雳一般,你根本不用想就听到了,你立即回头看——那能够听闻,又能够回头看的,到底是什么呢?它如此灵光,它不是心是什么呢?所以马祖大师立即发问:“是什么?”你这如此灵光的宝贝到底是什么?无业禅师一下子被点醒了,当即明见自心,它就是那天然本具的见闻觉知之妙性,简称觉知性。它如此空灵玄妙,实在不可思议,无业禅师学来的满肚子经论妙义一瞬间得以印证,故欢喜礼拜。

    问:马大师时常问“是什么”这句话,会一直管用吗?

    答:后世的禅师们也常用这句,但只有对方根器纯熟才会有效,多数时候,恐怕难逢知音。

    问:后世禅宗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等等话头,好像和马祖大师的“是什么”很相似,是吗?

    答:是的。当悟道的禅师越来越少,有本事问你“是什么”的高僧遇不到了,就算有人问你,你也难以领悟了,于是禅师们教后人这个好办法,让大家自行参悟。通过长期参悟,逐渐摧毁妄想分别,最终自行见性,亲见那见、闻、嗅、尝、觉、知之性,这就是参禅。

    问:见闻觉知之性就是心性吗?

    答:是,但要注意其中尚有奥妙。依据《楞严经》,见性(代表见闻觉知之性)属于第二月,它是“捏目”所现的月亮,是真月,但略有变形,而不是水中的月影。“捏目”比喻的是“二元对立”,因此,只要破除了觉知性与境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则觉知性当即回归心地,它就是心性。

    问:如何破除这“二元对立”呢?

    答:深刻观察觉知性本身,您会发现正是它“呈现”出了一切境界。换句话说,觉知性是一切存在的最底层,它承载着一切存在,也包容着一切存在,一切存在都是觉知性当中之事物,都不是外在的东西。一旦离开了觉知性,万法将无在。至此,觉知性(心性)与一切境界之间的二元对立被摧破。由此可知,觉知性显现万法,与万法唯心同义,故觉知性就是心性本身,觉知性之外,再无心性可得。于是,您找到了觉知性,也就找到了心性。如果您真地肯去找的话,这并不算困难。

    问:假如说无业禅师算作“钝汉”的话,恐怕如今的人就更迟钝了吧?

    答:在世间法来说,如今的人似乎比古人聪明,算计的更多。但就见性解脱之事来说,毫无疑问,如今的人聪明过头了,心里太过闹腾,所以大多不具备见性的根机。连迟钝都谈不上,根本没法修行,更遑论见性。无业禅师之所以能够迅速领悟,一方面他遇到了马祖这样的大善知识;另一方面,他已经通晓大乘经论,甚至能够穷尽其意旨,不是一般的出家人,而是一位具格的法师。

    明心见性是需要基础的,大体要通达佛理才行。就算是当初的卢惠能,他也是听闻《金刚经》之后领悟了佛理,才有后面的发心参拜五祖,在祖师启发下最终彻底见性,继承了祖师之位。

    先明理,后见性,这是修行的通途。如今的一些人虽然想见性,但缺乏对于经论教法的研习和领悟,所以并不具备见性的根器。据个人经验,他们需要读经,需要在静心读念当中充分领会经论教义,然后再去参悟自性,这将事半功倍。

    无业禅师见性之后,便辞别马祖,前往曹溪去礼拜六祖大师灵塔,返程则云游庐山和天台山,遍访古德圣迹。后至五台山金阁寺,重新阅读整部《大藏经》,长达八年之久。后回到汾州,住开元精舍弘法,接引后学,声誉渐隆。

    问:无业禅师既然已经见性,也得到了马祖大师的印证,为何还要再次阅藏呢?

    答:通常说来,见性不是修行的结束,恰恰是修行的开始,见性才好学道,也才好行菩萨道,犹如开了智慧眼的人,才可以独自踏上征途——这是成佛之路,也是归家之路,更是妙用无尽的自在解脱之路。

    问:不是说心性本来圆满吗?还有什么可修的呢?

    答:是的,心性本来圆满,它不是修出来的。但对于心性圆满的领悟程度则有不同,不是说一见性就到家了,心性极其深奥而广博,完全觉醒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行菩萨道。释迦牟尼佛早在燃灯佛座下就已经充分觉悟心性,已经获得了正觉,得到未来将成佛的授记。但又经过了许多大劫行菩萨道,直到这一世,世尊才真正圆满成佛,度尽了有缘众生,最后示现圆满寂灭——涅槃。

    虽说是涅槃,但其实也是永生,心性法身是没有生灭变动的,是空而永恒的。因此,佛灭度之后,未来仍有可能随着某些因缘显现在世间度众生。例如,大家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古佛正法明如来的方便显现,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愿力,欲发起一切菩萨行广度众生,故示现为观世音菩萨。诸佛如来的慈悲是无尽的,不会舍弃一切苦难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同根同源,都源于空性法身。

    问:禅师们开悟的心性,就是那空性法身么?

    答:正是。其下手处则是大家的觉知性,觉知性可以看做是空性法身之门,您找到了自己的觉知性,就开始证入空性法身。其后的修行,则是不断圆满的过程。

    无业禅师在汾州开元精舍弘法之时,多有修行人前来问法,禅师每每简要回答曰:“莫妄想。”

    问:这么简单呀?

    答:简单?这三个字真乃觉悟心性之关键,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如果您放下了妄想分别,当即反观,自然会明见心性。如果您觉得简单,那就请付诸实践吧,见性才会彻底心安,可谓不虚此生也。

    无业禅师曾开示大众:“诸佛不曾出世,亦无一法与人。但随病(布)施(药)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将蜜果换苦葫芦,淘(尽)汝等诸人业根。”

    问:依据经典,明明有无量诸佛出世弘法度众生,仅此贤劫就有千佛出世,为何无业禅师却说“诸佛不曾出世”呢?

    答:诸佛法身之真体如如不动,同时能够应缘显现在人世间度众生,只是随缘显现,而不曾“出来”,不曾真地来到人世间,故说“诸佛不曾出世”。就好比天上的月亮映现在诸多水面当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月亮真地“落在”了水里吗?显然不是,月亮真体如如不动,它只是随缘显现在水中而已,其实不曾“来到”水中。

    禅师们充分觉悟了自性佛,深知其无来无去,不出不入,空而遍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诸佛不曾出世,一切菩萨和禅师们都不曾出世,所以叫做“应化身”。诸佛菩萨进入轮回当中度众生只是方便之说,其心性法身常自如如不动,不曾落入生死轮回。

    无业禅师还有许多精彩法语,关于悟后修行,禅师曾说:“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茅茨(máo cí)石室向折脚铛(chēng平底锅)中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丛岩,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汩(gǔ)没(埋没)世途,如短贩人。”

    其大意是:“那些古代大德,那些真正的修道人,他们得到真实法意(指见性)之后,便会住在茅屋、石洞之类的地方勤苦静修,用断了脚的锅子(古代的锅有三只脚)煮饭吃,生活简朴至极,如此过上二三十年,涤荡种种宿世习气,最终名利之心再也不会挂怀,财宝等等再也不会贪念,彻底遗忘了人世繁华,只隐迹在山林之中,乃至君王下诏也不来,诸侯邀请也不去。哪像我们这样贪名爱利,沉沦在尘世迷途当中,好似目光短浅的小贩子一样呢。”

    问:无业禅师已经太清高,太出世了吧?他为何说自己“贪名爱利,汩没世途”呢?

    答:此一时,彼一时。无业禅师自觉与古代大德相比不够出世,实际修证不足;但与如今的人相比,无业禅师的确已经太了不起,他也真正做到了“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只是,他还在汾州城这尘世里接引众生,当然也要随缘接受信众供养,禅师将之说成“贪名爱利,汩没世途”,属于谦逊自责之辞,大家应当善巧理解。

    唐宪宗久闻无业禅师之德名,数次诏请,但无业禅师都以有病在身为理由而推辞。唐穆宗即位后,也想一睹无业禅师之风采,乃命两街僧录(僧官官职,协助朝廷管理僧籍、僧职等事务)灵阜等人一起持诏书去迎请。灵阜见到无业禅师便作礼,曰:“皇上这回垂恩降旨不同以往,还望大和尚您顺应天子之心,不可再托病推辞也。”

    无业禅师微笑曰:“贫僧何德何能,竟然屡屡烦扰圣上。请您在前返程,吾从别路去也。”

    灵阜以为无业禅师答应了,便启程返回。

    这边,无业禅师却把头剃干净,全身澡浴,更换清洁僧衣,在房中独自静坐。到了半夜时分,乃召集弟子惠愔等人,做最后开导曰:

    “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便)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说罢,无业禅师跏趺而逝。

    这段开示极为精彩,请大家反复研读、参悟,必当见性,必证解脱。

    到了荼毗那天,天空忽然涌现五色祥云,奇异的香气四处弥漫。弟子们检拾灵骨,获得许多舍利子,一颗颗璀璨若珠玉。时为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朝廷追封谥号曰“大达国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禅随笔》二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wvz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