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十三

作者: 得闲山人的文章 | 来源:发表于2021-09-29 11:06 被阅读0次

自悟兼苦行的在家禅师向居士

南北朝北齐境内,有一位无师自悟的向居士,独自苦行隐修,幽栖于山林旷野,食草木,饮涧水,不游尘世。北齐天保初年(公元550年),向居士听说二祖慧可禅师弘化于世,传佛心印,于是请人送去书信一封,致以问候兼请法,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这封信用白话文表述出来,大意是:“影子由于形体而现起,回响(回音)追随着声音而来。如果为了舞弄影子而不惜劳累身形的话,那说明他本末倒置了,不知道身形为影子之根本。如果故意高扬声音,试图去制止回响的话,那说明他弄颠倒了,不知道声音正是回响之根源。”

“如果试图除灭烦恼而趣向于涅槃,则比喻为去除形体而寻觅影子一样,终究不可得;如果离开众生而另外寻求佛果,则比喻为默然无声而寻求回响一样,终究得不到。”

“因此可以知道,众生迷惑与诸佛觉悟其实都在同一条路上;所谓愚痴与智慧,并不是两回事儿。在本无名目当中,人们造作出了种种名目,正因为这些名目,是是非非就发生了;在本无道理当中,人们造作出了种种道理,正因为这些道理,争论就蜂拥而起了。”

“一切事物都是幻化,都并非真实,其中怎会有谁是谁非呢?一切道理最终皆属虚妄,都无实义,何必非要论出个或空或有呢?怎知其实得无所得、失无所失呢?久闻您大名,还没来得及前往拜见,姑且申明此意,望您答复。”

二祖慧可禅师回信,以诗偈答复曰: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这封回信用白话文表述,大意是:“看了您的来信全文,其中文意完全如实,与真性幽深之理毕竟没有差别。众生迷惑了本有的摩尼宝珠,便把它和它的种种显现当做是瓦砾;一旦豁然开朗而觉悟自性,才知道无处不是真性宝珠。”

“所谓无明,所谓般若智慧,究其本来,可谓平等无差别;如此觉悟,应当知道一切万法当即就是真如。因为怜悯这些怀有二见的虚妄分别之辈,所以我才申明文辞,运笔而写作了这封书信。”

“假如能够常观自身如佛,自身与佛身等无差别的话,那又何必再到处去寻觅佛陀呢。”

问:如何是“真幽之理”?

答:真性幽深不可思议,其中本没有道理可言;但觉悟者为了利益大众而加以宣说,于是便有了法理。如此法理契合于实际,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分别之道理,故称“真幽之理”。

问:“无明、智慧”怎会“等无异”呢?

答:以比喻来说:心性如水,无明(即妄想)如水波,智慧(即明了之心)如水之清澈透亮。就算水波兴起了,水也不曾失去其清澈,而是水波当体清澈,清澈之水当体显现为水波。水波与清澈同体一如,平等无差别,故名“等无异”。

无明妄想是您的心,智慧明了还是您的心,它们同体一如,平等无差别,所以说“无明智慧等无异”。对于觉悟本心的人来说,无明妄想从来不曾遮盖智慧明了。心性光明常在,但有觉与不觉之差别。

问:如何是“二见”?

答:两边的对立见解是也,如“生死”与“涅槃”,如“无明”与“智慧”,如“众生”与“佛陀”,如“染污”与“清净”,如“善”与“恶”,如“对”与“错”,如“是”与“非”,等等。

凡怀有如此两边的对立见解,都称为“二见”。二见消灭,心怀平等,则能够悟入“不二法门”,方才符合佛陀的教导,符合真如实际。

二见消灭,意味着“理障”消除,修行人得以“见道”。这也是世尊为大家指出的修学方向,见于各部经典。

问:观自身与佛身等无差别,这太狂妄了吧?

答:对于一般的学佛者来说,这的确太狂妄了。但对于想要觉悟佛性,想要了生死的修行人来说,这一点儿都不狂妄,而是必要的。对于明心见性的菩萨们来说呢,本来如此。心外无佛,佛身又岂在自身之外?自身如果不是佛身,则自身将永远无法解脱。

自身之本来面目就是法身,众生因为无明妄想而将其错认为“自身”罢了。这个错认,就是“我执”和“法执”。从错认当中初步觉醒,叫做“明心见性”。觉醒彻底,则叫做“见性成佛”。

向居士得到二祖回信,如获至宝。于是双手捧着祖师的回信偈语,前往恭敬礼见,得到了祖师认可和秘密传法,后隐居修行,不知所终。

                                  2016.5.9

相关文章

  • 《习禅随笔》十三

    自悟兼苦行的在家禅师向居士 南北朝北齐境内,有一位无师自悟的向居士,独自苦行隐修,幽栖于山林旷野,食草木,饮涧水,...

  • 《习禅随笔》二十三

    独超物外的王老师 马祖大师门下弟子云集,相传见性者有八十八位,其中,时常随从在马祖身边的有三位:西堂智藏禅师、百丈...

  • 《习禅随笔》十八

    为岳神受戒的元珪禅师 中岳嵩山元珪禅师(644—716),伊阙(今洛阳龙门)人,俗姓李,生来颖慧不凡,幼岁便发心出...

  • 《习禅随笔》十五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答见性成佛 牛头宗六代相传之后,其法脉并未断绝,牛头六祖慧忠禅师有弟子名惟则(与元代的天如惟则禅师...

  • 《习禅随笔》十七

    历经三朝六帝的嵩山慧安禅师 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不仅有六祖惠能大师继承其祖位,还出了一位年岁颇高的嵩山慧安禅师(5...

  • 《习禅随笔》十六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牛头宗是发源于四祖道信禅师的禅宗支脉,在历史上虽流传不久,但其中的各位禅师却都是超...

  • 《习禅随笔》十一

    马师何似这个,长空不碍白云飞 青原行思禅师门下弟子众多,但“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这一头深得祖师心意的独角麒麟,便...

  • 《习禅随笔》二十

    三帝同尊的南阳慧忠国师 在六祖大师的高徒当中,慧忠禅师(675—775)得享国师之殊荣。唐玄宗在位时就对其礼遇有加...

  • 《习禅随笔》三十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襄州(今湖北襄阳)居士庞蕴,生卒年不详,衡阳郡(今湖南衡阳)人,字道玄,祖上本是儒学世家,...

  • 《习禅随笔》之二

    那一种平怀 禅者之生涯,可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这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当中的一句,也是大师一生行迹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禅随笔》十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ol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