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清世俗名利的本质,避开巧言令色的陷阱,洞悉世事变化,懂得持盈保泰,远离声色货利的诱惑,摒除机心,淡看得失,于历史中了悟人生,在纷繁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
佛曾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众生颠倒。
如何才能不颠倒呢?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云: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唐朝药山禅师与门下两位弟子云散、醒吾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教化,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于是先问醒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醒吾答曰:“荣的好!”再问云散,云散却回答说:“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药山颔首。
世间原无正与反,草木何论荣与枯?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弟子问师父怎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师父语:必须能止,心境能定,见解能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不会因为任何事物而变化。
想起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世之莲。

所谓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只有自正才能“正众生”,“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即自立立人,自度度他。
所谓声色货利,只需冷眼旁观。人世间有一则不变的名言,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世人因应运用的原则,但就此也告诫世人,善于用物可以,但绝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与现实外物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脱离利益、外物的束缚,用现实而不为现实所用?
居上位之人,对待任何事,如果都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会安守本分。倘使标榜怎样才是好人,那么人们为了达到目标,便会不择手段去达到标准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利用手段权术,反而使人事紊乱。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权势得失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道:“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 人常常被得失所左右,一时的成败得失、争短论长,常常让人陷入欲望的陷阱。
佛经中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得失的欲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情感宣泄和精神的需求,是消解生活与乐趣的方式。得可以是荣耀,失可以是尺度。智者看淡得失,凡者则斤斤计较。
得与失只有一线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
有首禅诗云:
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
世界本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