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说符第八03总第090篇
列子的“持后”之道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先要定心。定于本心,得时合宜,利而无害;发于妄心,失时违势,必受其害。知时势,谓之智;得机宜,谓之时。原文说:
请问何谓智?何谓时?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欢学问,一个喜欢军事。喜欢学问的把学术献给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喜欢军事的到了楚国,把兵法献给楚王,楚王很高兴,让他做军队将领。获得的俸禄使他们的家庭很富有,爵位使他们的父母很荣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所从事的学业也相同,却窘于贫困。他们羡慕施氏的富有,便去请教进取富贵的办法。两人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孟氏。
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学术献于秦王。秦王说:“当今诸侯用武力相争,所要治理的只是兵马粮草罢了。如果用仁义治理我的国家,是走向灭亡的道路。”于是施以宫刑而放逐了他。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兵法献于卫侯。卫侯说:“我国是个弱国,被胁迫于大国之间。对大国我们事奉他,对小国我们安抚他,这是求得平安的办法。如果依靠军事权谋,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保全身体而回去,到了其他国家,成为我们的祸患将不轻啊。”于是砍断他的脚而送回鲁国。
请问何谓智?何谓时?回到家后,孟氏父子拍着胸口责怪施氏。施氏说:“但凡得时势者昌,失时势者亡。你们的道术与我们相同,而功效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势的缘故,不是做法的错谬。而且天下没有永远正确的道理,没有永远错误的事情。以前所用的方法,现在可能废弃;现在废弃的方法,以后可能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固定是非。把握机会,适合时宜,应对事情不拘泥于固有方法,这属于智慧。如果智慧不足,即使你博学像孔丘,法术如吕尚,到哪里又会不穷困呢?”孟氏父子于是放下了怨恨,脸上没有了怒色,说:“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说了。”
感悟:孟氏二子与施氏二子,学术未必有多少差距,双方命运却迥异。起因在于:“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一是“窘”。与人攀比,不懂得富贵在天、安贫乐道。二是“羨”。被“外物”吸引,不懂得反求诸己、内伸内展。三是“请进趋(富贵)之方”。不懂得悟道修德,前后不分,本末倒置。三者皆属于正心未定。
请问何谓智?何谓时?然而,人生的成功靠什么?首先要废除妄心,找回本心,慈爱万物,顺物之性,顺应时势,顺其自然,负起责任。原文说:“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时,即事物发展的不同时段。不同的时段,发展的趋势不同,对外界的需求也不同。擅长学术的孟氏之子,却去了需要兵法的秦国;擅长兵法的孟氏之子,却去了需要道德仁义的卫国。两人都去错了地方,选错了方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只顾发挥自己的才能,忽略了对方的发展走势和现实需要,不合对方的时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①倘若两个人交换去向,或是选准时机,等到对方的需求与自己的专长一致时,再来果断出手,便会取得成功。这就是“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原来,人生的智慧,就是知道哪里需要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自己,需要自己的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满足别人的需求,成就别人呀。
注:①源自《易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