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编号:2046
文/爱智慧的平常心
一个以文学为理想的工科生的自述:
工科为了生存。
我以三十岁为目标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当然选最快的路。
何为最快?选择理工科。
"穷人孩子理工科,富人孩子经管文"不无道理。
而且要尽可能地深造,提升学历。
理工科学习的确很苦,但和生活的苦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不仅要能吃苦,还要主动去吃苦付出。
至于具体专业选择,有一点特别重要,学科毕竟是一种学习,判断对其是否有兴趣,不能想当然,应当首先置身在学习状态下。
文学为了生命。
我喜欢在文学上盘弄,首先是因为书写能排解不良情绪。
"写",是我给自己锻造出的最大限度避免浪费时光的法宝。
写的东西不论质量高低,最关键一点,别人突然感性、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候,或旅游,或看电影,或其他什么排解,我靠写,可以高效满足这一需求。
另外,对于我这个喜欢一大套地思考却不能很好地行动的人,放在生活中能力就比较差,但若投身文学领域,思想丰满简直不能更恰当。
说来可笑,这也是我大学前三年,内心对文字不屑一顾的原因,我太希望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我的行动力和文字一样,极其之差。
文学的攀爬不易,高三就喜欢写一些东西来自我抒发,很多是鸡汤文,也算是自我励志文。
当时看没什么不好,但现在看来,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排解情绪、恢复心态,于行动上毫无作用,于文笔毫无作用。
大学前三年写了几十页纸这样的东西,简直不堪一读。
但文字却写得很是充分准确展现心中所想,心理也十分痛快。
这三年我仅就学会了写自己的心情,骄傲一点:炉火纯青。
但文笔走偏得如此彻底,于创作主流文学几乎无帮助。
在这段时间我对写作是极其失望的,看不到一点希望。
慢慢才知道,除了上述排遣文,文学也是要有目标刺激才会有动力的,不能只讲输入而没有输出的激励,否则就毫无看和写的欲望。
文学就像一座大山,不同的类型就是不同的上山之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就能攀登上去。
很多人不喜欢文学,可能就是因为不喜欢读那一本本书,或是小说,或是诗集,或是散文。
幸亏我先接触的是散文,才没能扼杀我对文学的兴趣。
在阅读上,不要随便采纳细读、深度的大众观点。
有的人真的不适合深度,记忆模式决定了你放慢速度来深读有没有效果。
我反正是不能放慢速度的,一旦节奏改变,就会原地踏步、分心胡思乱想,纯粹在浪费时间,根本不适合深度。
深读应该是自主的思维上的递进要求,不是有意识地停止往下进行。
有的时候思想丰满但迟迟没有行动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渠道和机会。
要是早两年接触到一个好点的平台,我写作的道路应将会是更好的一番景象。
一个平台虽说在写作能力上并不能带来什么,但起码能给你打开这个行业的窗口,带来动力。
我就是在这里终于找到我长久以来渴求的"一点希望"。
一个app的力量是无穷的,奋力走的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
试想你每一天有多少时间,眼睛盯在手机屏幕前?
而手机由app构成,我想有太多人忘记了时常更新自己的app了。
更新app,就是更新平台,就是更新自己的生活。
当手机被游戏、音乐及一大片视频软件占据的时候,这简直是手机控的唯一救星。
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承载生命的意义,是因为它是除了金钱之外最不怕艰苦生活的。
王小波讲:人活着是一个慢慢受捶的过程。然而恰恰相反,文学需要生活的捶打与催化。
受捶的生命,因为文学而意义非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