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9年,我刚刚到一个外企工作不久,最头疼的事,就是领导让我去「拜访客户」。
上门拜访,关于产品那点事儿最多能聊个20分钟,然后就没什么好聊的了,彼此兴趣爱好不同,对对方的个人生活也不了解,尤其是第二次、第三次拜访,真是头疼的很。
明明是「领导派我来见你」,但又必须说是「挺久没见了想来和您聊聊」,见面又没什么好聊的,翻来覆去就是「最近忙不忙啊」,「孩子在哪上学啊」之类的废话。
别说人家的痛点自己不清楚了,连对自己家的产品都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导致每次去「拜访」,都要在人家门口转来转去抽好几根烟才敢进门。
我就开始琢磨,我有这个需求,那么很多职场的新人也肯定会有。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行业相关的人,加好友,网上聊,必要的时候再拜访,还可以通过客户的关系来介绍客户。多么直戳痛点的需求啊!
我生怕把这个绝妙的点子忘了,还用铅笔把它写在了廉价的出租屋的墙上。
有一天,我和一个哥们在扬着尘土、飘着地沟油香的路边烤串店喝酒聊天,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他听。他不以为然,说你这个是伪需求,像他这种性格外向,特爱找人聊天的人,就不需要这玩意。
我们那天争论了很久,主要围绕着这到底是不是个好点子。到最后我终于说服他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后,我们又开始讨论,这么好的一个点子,怎么才能秘密的做,不被别人偷了去。
那天散酒时,我再三叮嘱,千万别和别人讲起这个创意,他点头答应。
然后呢?当然没有然后。
不懂wordpress,不懂域名空间,不了解服务器的成本,不懂数据库,更别提美工、运营、推广和维护,只有一个「好点子」,能有什么然后?
几年之后,我在地铁上看到了脉脉网的广告。
职场社交APP:脉脉网咦?这不就是我当时要做的东西吗?
唉,被别人给抢了。
2.
2011年的一个早晨,我开着车,听着广播,懒洋洋的开往朝九晚五的公司的路上。
每天上下班开车的时间加起来有两三个小时,我要么是把歌曲下载到手机里,要么就听广播电台。
我边开车边想,如果能开发一款手机APP,在有WIFI的时候,订阅一些自己喜欢的节目类型,比如相声,比如鸡汤,有WIFI的时候自动下载,开车的时候听。这样不就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学点东西、打点鸡血,还不用忍受电台的广告吗?
我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这绝对是千万级用户量的需求啊!
我关掉了音乐,边开车边琢磨,连怎么运营都想的面面俱到——先免费,积攒用户,然后开始发布自己的原创内容,进行内容收费。
那个周末,我钻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直奔Android软件开发区,翻了几本书。
当我看完「JDK&ADT」、「Eclipse」、「Android UI控件 」、「AngularJS」、「依赖注入」、「表单验证」这些标题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然后我就去百度搜索「个人开发APP是否靠谱」,得到的答案均是「劝君放弃」。我心安理得了,这不是我不做,是一个人实在做不了。
我决定好好上班,使劲攒钱,等我攒够了钱,找一个团队,一定要开发出这个划时代的产品。
对了,还要严格保守这个秘密,这可是个了不起的点子。
不到一年,「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音频APP上线,后者在三年内就实现7000万用户量。后来,喜马拉雅还开了自己的硬件商城、付费内容也相继上线。
我扼腕长叹,当时自己手里有点钱,多好!这么好的点子,被人家给实现了。
3.
出来创业后,团队一直以设计服务作为核心业务。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想开发一款自己的软件,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自己的设计效率,二是可以拿来经营市场。
我们对这款软件的功能和未来做了数次的规划,每每聊起都激动不已。现在团队有了,技术也有了,缺的只是时间。
我们总是一次次的说,等最近手里的项目忙完了,就快马加鞭开始研发。然后我们依旧在一次次的闲聊中,规划着这个改变我们所在的细分行业的设计插件。
有一天,我和团队急了。原因是我看到一个跨行业的朋友做出了一款功能类似的插件——所幸这款插件和我们行业不同,不形成竞争关系。但给我当头棒喝的是,这个朋友就是自己一个人,而且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出来的。
那天,从来不开正式会议的我们,第一次开了一个严肃的日程会议。我和合伙人以及团队说,立刻马上着手做,没时间挤时间做,哪怕做出的东西只有一个按钮,也要着手做。
在这一天之前,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停留在「点子」的层面,对于具体功能如何实现,我们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就算是一个按钮,也不知道从何开始。
一周之后,插件的beta版做出来了,你猜怎么着?我们只投入了两个人,我负责基础数据和模型,合伙人负责敲代码,一周时间,我们做了8个按钮出来,而且每一个都很实用。那个礼拜之后,我们自己就开始使用这个插件,大幅度的提高了设计效率,并在使用过程中每隔几个小时就更新一次。
一周时间开发出的内部beta版在那之后,我们谈起这个插件的时候,就不再是谈论一个所谓「改变行业」的理想,而是一个已经被跌跌撞撞的造出来、有了模样、有了功能、也有了大量缺陷的,具体而有生命的产品了。
我们谈论的,不再是「模式」、「思维」等大而空的漂亮辞藻,而是哪里该加一个功能、哪几项功能需要合并、图标该选用什么颜色、如何实现多语言对接等这样具体琐碎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对一开始的想法做不间断的修正。
这次,我没有因为看到别人做出的东西改变了世界而望洋兴叹,因为开始做了,我才知道,一开始那个所谓的「绝妙点子」实现起来,有多少难题需要一个个解决。
当年我在车里意淫着用一个想法改变世界的时候,早已经有人在每天一个个的解决这些难题了。
4.
今天对世界改变最大的东西,无疑就是互联网了。
如果我问你,互联网赖以生存的计算机是从哪里蹦出来的呢?
也许你会说,这个地球人都知道,是艾伦·图灵发明的。这个数学天才在1936年写成一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论文中所提到的机器被命名为「图灵机」。他就这样凭借一己之力开创了计算机时代。
在读《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颠覆世界》这本书之前,我所知道也仅仅如此。
乔布斯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创新者》事实上,这个神话也是错的。
艾伦·图灵只是计算机历史上无数小的创新者中,比较杰出的一位,而他被世人所知的原因至少还有一半归结于他的同性恋身份、和他自杀之前放在桌子上的那个被咬了一口——后来被传言给了乔布斯设计苹果公司LOGO灵感——的毒苹果。
艾伦·图灵的创新,也是建立在他人的一点点积累的研究基础上的。
在图灵的论文发表的一个世纪之前,查尔斯·巴贝奇就在1843年(中国还是道光年间),提出「分析机」模型的思路,埃达·洛夫莱斯在这篇文字中发表注解,提出了分析机的详细工作步骤,相当于现代计算机中的程序或算法。
1847年,乔治·布尔制定了一个使用代数进行逻辑推理的系统。
1890年,赫尔曼·霍尔瑞斯使用打孔卡片机完成人口普查,此举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力进行大量计算的先驱,将人口统计这一工作的效率提高了8倍。
1931年,万尼瓦尔·布什设计出模拟电子机械计算机微分分析机。
1935年,汤米·弗劳尔斯率先使用真空管作为电路通断开关。
1937年,贝尔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发表了题为《继电器与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的论文,提出使用继电器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思想,他的同事、数学家乔治·斯蒂比兹依照香农的思路,制造出了计算速度远远超过机械计算器的计算机。
还有太多数不清的名字——实现程序输入的霍华德·艾肯、实现从打孔纸带读取指令的康拉德·楚泽、解决在计算机中如何存储数据的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等等。若算上那些解决了无数小问题的、名不见经传的工程师,光是在艾伦·图灵发明「图灵机」之前,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就何止成百上千?
然而,就如同你读我上述文字的时候感到的冗长和无聊一样,我们记住的,永远是那个提出「图灵机」想法的,那个采用及其浪漫的自杀方式向不宽容的世界告别的艾伦·图灵。
同样,如同我们更愿意相信苹果的LOGO源自于对图灵的致敬——尽管这只是传闻,我们也同样看不到乔布斯和他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工程师一点一滴的无聊工作。
我们喜欢听靠想法改变世界的故事,我们喜欢意淫自己成为英雄,但我们不愿意看「JDK&ADT」、「Eclipse」、「Android UI控件 」、「AngularJS」,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天才般的点子。
技术?招几个工程师就好了。
没钱?忽悠几个投资人就好了。
可惜,世界根本不是这么运作的,从来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世界的点子」。
5.
我们今天构筑的世界,是从用石头代替手来敲打坚果的那一天开始,用无数微小到微不足道的创新一层一层积累起来的。每一个微小的创新在诞生的时候,连发明者都不知道它会在多久以后、在多深的程度改变世界。
这些微小的创新有的时候会被媒体起这样的名字:「日本企业冈野工业发明无痛针,解决胰岛素注射的难题」。
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被人记住,仿佛「无痛针」只要靠一个「无痛」的想法就能实现。
而这些创新在发明者冈野雅行的口中则被描述为:「借鉴激光编码器的制造原理,采用冲压技术将平整钢板慢慢加工成筒状,同时为了药液能够流动,需要用锥度加工的方法,将针尾加工为0.35毫米,针尖加工成0.2毫米,最后为了使药液不外露,需要将前端毫无缝隙的紧紧缝合,这种缝合则是采用了数码相机领域的微米精度的焊接来代替黏合剂。」
不用说去了解冈野雅行在研究过程中反复进行的实验过程了,我们连听他这样简单的描述自己的创新都会感到头疼。然而,这些东西才是创新的本质,「无痛针」只是媒体为了让大众更容易记住而起的名字而已。
吴伯凡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想要的世界和现实世界,隔着一条深不可测、波涛汹涌的河,这条河的名字叫做「不可能」。隔着这条河的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是妄想。而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在这条“不可能”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桥。
我们经常说创新和发明是不一样的,你要把一个创意变成可操作的,技术上可行的发明,你要花 100 倍的努力,投入 100 倍的资源。但是这个发明出来的时候,能变成创新,那又要花 100 倍的努力,投入 100 倍的资源。
把创意变成创新,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如果你认为有,那么你听来的证据,一定是讲述者没时间告诉你,或者不愿意告诉你。
这条路一定是充满痛苦和折磨、布满了战友鲜血淋漓的尸体的,走过来的人只会把苦难留在心里,而仅仅告诉你他的初心、和他的不忘初心。因为若是把当初「Hello,world」都弄不出来的苦难告诉你,会显得他们很笨。
而如果你信了,你相信只靠一个点子、拉点投资、招几个工程师就足够改变世界,那你才是真正的笨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