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这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每年回顾自己今年做了什么事,都忍不住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白驹过隙、日月如梭……有很多人创造了形容时间飞快的词语,却很少有人真的能记录时间的开销。
柳比歇夫就是一位奇男子。从1916年到1972年,56年如一日,日日记录时间开销。这样的难度在哪里?你先坚持一星期就知道了。
他是真的把时间当成金钱,当成账本。有收入有支出。除了睡眠时间,其他时间都属于时间收入。而每天花费在哪里,花费多少时间都属于支出。支出时间更高效,支出/收入越接近1,是一种比较良好的时间观念。
从他一丝不苟的时间记录中,我能学到什么?
🍒把时间分类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的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小时,对应三类工作任务。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工作;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有效工作时间,是指那些真的用在刀刃上的时间,并不包括闲聊、发呆的时间。那这样算来,10个小时是一个比较合理又有挑战性的时间。
同时,我划分了自己的时间。第一类是职场工作;第二类是自我成长时间;第三类是社交娱乐时间。其中,有效工作时间包括第一类和第二类。
🍒一丝不苟的记录
情感的波动,外界的干扰,会让我们美化甚至遗忘时间记忆。这时候,我们更要做的是直面当时的情况,一丝不苟的记录。
也许这天很糟糕,连天气都是阴沉沉的。也许这天很兴奋,兴奋地想忽略还有时间记录这回事。但好的差的,我们都要记录下来。
做到这点有什么诀窍吗?可能就是及时记录吧。
🍒每日每月每年总结
柳比歇夫做到极致的一点是,除了一丝不苟的记录,他还有每日每月每年的总结。他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年有效工作的时间是多少,写了几篇论文,看了哪些书,甚至游泳多少次。
总结的价值在哪里?比如像我这样的生活小迷糊,真的记不起今年看了几场电影,看了几小时的书籍,学习多少时间,社交多少时间,看剧多少时间。这就是大数据的魔力。大数据,有时候竟然比我更懂我自己。
而且通过总结,我可以查看工作效率。有时候工作学习就像自嗨,没做成什么事情先感动了自己。但是总结就像一面诚实的镜子,认认真真地指出你做成了什么事,你的效率又是怎样的。
🍒利用时间的下脚料
“时间的下脚料”是指那些一天中闲散在各处的时间,比如散步、等车、坐车等。在柳比歇夫的概念里,半小时是时间,15分钟是时间,5分钟也是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也是能做很多事的。
我每天坐车时间就是2小时。发发呆2小时就过了。但如果好好利用起来,听书听课程,每周就能攒下一笔很可观的时间收入。
🍒时间守则
除了时间统计法外,柳比歇夫还有几条时间守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当然,这只是他根据个人情况定下来的守则。但有几条很有意思。
比如睡得很多,以及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时间管理不是说创造很多很多的时间,而是要在限有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效益。
劳逸结合很重要。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给自己划分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一定的运动时间。有了一副好的身体,才能更好执行时间规划啊。
同时,掌握点小套路,让自己过得更舒适些。早上的脑袋比较清醒,可以做些创造性的工作。晚上工作一天比较累,可以承担些比较轻松的工作。
其实之前就知道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觉得这个人太厉害了吧,是怎么做到56年如一日,日日坚持记录时间开销。
但慢慢我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平常的人。他自有一套管理时间的方法,也因为长期的时间记录,对时间流逝特别敏感。但同时,他也会迷茫,也会脱离计划做自己热情澎湃的事情,也会有计划完不成的时候。但他并没有以敌意的态度对待时间。而是小心翼翼地延长时间,紧紧攥住他。这种时间观念深深打动了我。
每天的时间都是馈赠,每分每秒都值得我们珍惜,或是追赶目标,或是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