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家乡地貌是三面环山一面坡,两条河流穿城过。东边是窑窑山,西边是龙山,北边是青一色不长树木不长草的青石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缓平坡。当然,这是站在老城区十字街头观望的。
东边的窑窑山国内较早的铁路大包线(大同至包头),1923年就打县城经过。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青石资源,使家乡很早就成为了大石和碎石的生产源发地。大石用作房基或砌筑石墙,碎石用于混凝土或铁路的道碴。
那年头(1970~1971)还没有专门生产碎石的厂家,更没有破碎机。街道号召无业的妇女们自救——打石碴。父亲准备了三把小锤一把铁锹一把镐头一只柳条筐,母亲的石碴摊在北山开张了。摊位必须设在远离开山放炮的安全区域。放炮时间是每天上午11:00~12:00,其它时间可以到山根底下捡石头。石头太重,距离又远,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一天捡不了多少。不知谁发现了就地挖坑取石的办法,父亲带着我和哥哥,也挖了一个,取石问题解决了。
石碴就这么大小石碴有规格要求,30x50!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最小处不能小于30mm,最大处不得大于50mm,大了不要,小了也不收。打石碴可是技术话,拿起石头选好面,在一块较大的垫石上摆正位置,一锤下去要使其破,要多出大块,少出碎渣,要使标准石块产生率最大。锺击面选择很重要,选择不好不是砸不碎就是把石头砸飞了。一手扶着石块,一手挥锤,砸手的概率相当大,血泡、出血的事实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能挣钱,想到能改善家庭生活,我们为家人吃苦,也是苦的其所。
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咋不带副手套呢?”若有余钱买手套,谁还去打石头碴?穷人家把省钱看得非常重要。
那几年我正读小学二三年级,十一二岁,放学后、周日和暑假都在母亲的石碴摊上。母亲一人,三天可出一立方,有我和哥哥参与,两天,全天参与时一天即可出一立方。一立方三块六毛钱,记得暑假后去结算,一个月挣了一百多元,比父亲两个月的工资还多。
打石碴只能在五月至十月,其它时间或是霜冻期或风沙天,野外无法作业。
这项童年参与劳动挣钱经历有两年多,后来没人收购了,这生意也就停止了,上四年级后我也没闲着,改养兔子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