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相信的说话之道。
----------------蔡康永
阳光甚好,窝在沙发里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书中通过很多小情景讲诉很多说话的道理,虽精巧,但零散的知识点会让你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想不起来,或者你已经能说出了不合适的话后,才猛然想起可以运用这些道理。但就像衣服弄破了个洞,就算可以修补,还是会留下伤痕。
书中的场景不会每天都发生,但是你的脑袋每时每刻都会思考。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成思维方式,说话每天都在进行,在生活工作中时刻练习这种思维,在重要关头,就会派上大用场。
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情感,利益,需求
书中说,说话说的好,能变得更多人喜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学会多角度的看问题,都会让你有不同的发现,并且可以让我们避免“以偏概全”的误区,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朋友向你诉苦,你要考虑,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味安慰,还是默默的倾听,给她一个拥抱。
一起去聚会,KTV,你要想,别人来这里是这里是想有人可以听他唱歌,所以你不能一直霸占话筒,当朋友唱歌的时候给她鼓掌,给予赞赏
找人帮忙的时候,要思考,我可以给他带来什么利益,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而不是一味的哀求,做撒娇的巨婴。就像乔布斯邀请可口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来苹果公司,说的是,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一起改变世界?(当时苹果的知名度远不如可口可乐)。
工作向老板提加薪的时候,面试的时候,你要明白老板和面试官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你的回答中要有他们关心的要点,才能达成你的目标。
谈话中,除了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也要了解他们不愿谈什么,比如财务,生病,外遇,孩子的成绩,和原则性很强的事(比如讨厌的明星,信仰的宗教)等,如果他们主动对你谈起,就不在不愿谈的范围内。你可以根据情况来与之沟通。
传达你的情感,不要只会说,对方除了语言上的需求,还需要行动上的关怀,比如不要只对恋人说情话,而不花时间陪她,不要知道打电话给父母,却不回家探望。
谈话中,不要太看重自我,就算你是演讲,也要考虑听众是谁。你要明白,成为焦点,不一定都是在中心。
2不要看表面的现象,要看清事情的来源
事情往往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说话也一样。人们常常是话中有话。他未必是很闲或者多此一举,也许是有难言之隐,或性格使然,你不能期望所有的人与你谈话都坦诚相待。你要通过他们与你谈话的眼神,态度,语言,动作。寻找本源,他究竟想说些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你约一个女孩去看电影,女孩说:“不行诶,我要在10点之前回家……”
如果你只会说哦,那就没戏了。女孩这句话,就是你继续探索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引线。你可以追问:是你妈规定的时间吗?还是你要回去做别的重要事?或者提出建议:我看完电影会准时送你回家,不用担心时间。你就能知道她家人的状况,或者她的爱好。即使最后没看成电影,你也进一步了解了她。
恋爱中的女孩子,他们为什么问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是不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让他没有安全感。
跟你爸妈吵架的时候,你冲动的说出了一些不好的话,说出来你就后悔了。那吵架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过爸妈为什么这么说,你没有好好的引导他们说出背后的话,从而造成矛盾的激化。你的情绪来源是什么,真的是因为爸妈说的话,还是自身的焦虙,借机发泄到父母身上。
朋友找你诉苦,哪些只是看起来在诉苦,(比如:诶呀,新做的指甲切菜被弄坏了)哪些是真正的诉苦,工作中哪些是显得很好,哪些是真正的好,这时你就需要看清话语背后的心理,动机,目的。
3、时刻保持宽容,开放的心态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不值一提,可是就是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并没有多少人做到了。而真正做到的人通常都不说,所以也就有许多人认为他没用了。
我认为宽容是在允许与我不同的观点存在,开放是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只看到眼前。
工作中,常常有些人很厉害,但人缘很差,因为他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会不断的辩解,让别人哑口无言,他的关注点在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如何让这个项目有更好的成果。这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型人格,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而是显得好看。有时把无畏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别人夸你一句,除了说谢谢,你也可以回夸他一句。如果有人骂你:“你真丑!”你生气的怼他:“你更丑!”
还是微笑的“赞美”她:“你最美,真是美到窒息,美到没朋友呢!”
然后,潇洒的走掉。我想此刻你身上已经自带光芒了。
最后,希望大家在理论中思考现实,在现实中应用理论,你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更多的案例来论证理论,在生活中,也不断的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评论中给我留言哦,一起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