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的认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角的边越长角越大。2.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本节课探索突破重点和难点: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
学生剪下的附页3,让学生先观察感知哪个角大,班上有两种答案,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班上会出现正确和不正确的两种比法,要展示正确的比法,指导学生比较得出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这时再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张口试一试,再用自己的食指和中指张口比一比,感受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二、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从操作中成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比较两块不同三角板角大小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大三角板与他们的小三角板同一个角的大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老师三角板大,他们的小,为了证实结论,我拿三角板与他们一一比大小,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发现这两个角其实是一样大的,再让学生拿出活动角,不同长短的活动角,都可以张口成和三角板同样大的角,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形成概念,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几何图形的教学,离不开实际操作,学生通过操作获取的结论远比老师告知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