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同学
朋友在一家公司做市场部经理,有时候我向他诉苦时,他都说我矫情,说我在学校待太久了,很多问题,在他们工作的人看,其实都是小问题。
当然,我也经常在后台收到读者的留言,很多人比我小,所以他们的烦恼,我曾经也亲身经历过。原来每个时期的烦恼,都会在下个阶段找到答案。
有时候会早点,有时候会很晚,晚到我们没有时间再去改变。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读研,中间经历过各种实践、实习、考研等经历,这让我明白了很多在上学时并没有真正明白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一些更好的思维习惯。
接下来,我来一一整理下,也许并不能对小伙伴起太多作用,但用来共勉,也是好的。
一、知道自己的限度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那只是一厢情愿,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出规模,靠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做到一定阶段,你就会遇到自己的限度,类似于写作时的瓶颈期,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他尽全力了,但还是没把鱼带回家。
尽力之后的无能为力,就是我们的限度。
了解限度之后,我们就需要和人合作,找优秀的小伙伴,或者学习,或者合作。例如我写作时,向别人学习排版,运营,后来又和朋友一起分工做自媒体,这些事情,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用人方法,就是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同样,最好的学习策略,就是随时向专业人士请教。
知道自己的限度,保持谦卑的心态,这是我们进步的开始。
二、为什么会越努力,越差劲?
确实有这样的人,学习工作的时候比其他人都努力,但最后成绩却不如别人好,或者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
其实努力不是喊口号,也不是熬夜,拉长时间,这么久以来,“努力”二字都给人一种苦大仇深的感觉,其实这样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
真正的努力,用的是脑子,而不是纯体力,提前想明白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专攻一项,把其他事情放在其次。很多时候,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同时,还要避免低效率的努力,不要只做量的堆积,要多做难度大的事情,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提高。
在我读研期间,本来想事事兼顾,但发现每天都疲惫不堪,后来想明白自己其实并不想做学术,所以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上,轻松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一个现状,我们要认识到:当我们不愿意动脑子的时候,我们总喜欢用体力来凑。
三、未来不穷,才是最关键的
一些同学因为家庭条件不如人,自暴自弃,一遇到问题就抱怨:我没钱,我家庭不行,我以后也就这样了……
其实这样的抱怨,是我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把你养这么大,又供着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这么大了,难道你还想吃他们一辈子?
别再每天怨天怨地怨父母,成年人了,当然更应该靠自己。
20来岁,穷点,不怕,其实未来不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才能的积累,在这个知识可以变现的时代,只要你有硬实力,你的未来都不会差。
人越怂,借口越多。
四、尽早丢弃学生思维
那次和一个主编聊天时,他说之前他们招一个实习生,一来就要求多少多少钱,结果实习期间眼高手低,书生气十足。
“主编我向你提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文学性不够,文字也不够优美,这样发出去不好吧……”
这是实习生提的一个问题,主编和我吐槽时,气不打一处来:“我们做的是新闻媒体,又不是写诗歌散文。而且那个实习生迟到早退,觉得自己很厉害,实际上差得远!”
其实这是我们很多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象牙塔里待久了,实践能力弱,不了解社会人情,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遇到一些芝麻大点的困难,就想放弃。
丢弃学生思维的一个方法,就是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明白钱不好赚,明白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要比学校大很多,明白现在的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学生阶段是最幸福的,但也是最应该踏实努力的时期。
五、永远不可能完全准备好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想着考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当时异想天开,觉得考研一定要先看完所有的文学作品,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书太多,根本力不从心。
考四六级时,想着把单词背扎实再去做阅读,但背过后和没背一样的效果,每每令我抓狂。
后来才真正体会到,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实践中完成,我们可以在考研时分析作品,也可以一边背单词一边做阅读,甚至可以在工作时,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
听起来很平常,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思维误区,放大来看,就是“等我有钱了,我再去……”,“等我多大了,我再去……”但往往当你到了自己的预设,你的目标,已经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原来很多事情等不及,原来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完全准备好。
网友评论
原来很多事情等不及,原来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完全准备好。
这句话经典
你有具体的经历么
有可以说一说吗?
没有?不存在的吧
说的挺容易的,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比如,之前想着背完单词再去做真题的阅读,但是,会感觉时间很紧凑,背完单词就没时间练题。于是也曾想着边做题边学单词,但是,单词不会,阅读题看着和天书一样。
抓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