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我们爱写日记
《从晚清到民国》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述

《从晚清到民国》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述

作者: 文心杰作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3:22 被阅读16次

    二零一九年一月六日 星期日 霾
    《从晚清到民国》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述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晚清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不论时间长短,终必有通过之一日。

    虽然很喜欢历史,但对晚清史一直很少关注,因为每次看那段历史,都痛恨晚清的腐败无能,都为深受苦难的国人而流泪。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亿万雪花银流向国外,面对受欺凌的贫弱的中国,既怒其不争,也伤感悲怆。但治史应尽量减少这种情绪化,应尽量观其多面。陈寅恪一生不治近代史,或许就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受害者,不能客观。

    直到看唐德刚写的《从晚清到民国》,只是第一章《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述》,就体现出作者的“大历史”观,更加全面、客观、宏观的介绍了那段历史,自己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帝国主义侵略史

    回顾晚清遭遇,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史,所以我们称帝国主义是“万恶之源”,当然在其上还有个总源头-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但与侵略如何关联?

    作者从“扩张主义”这一“客观存在”入手分析,指出中西封建社会之崩溃同源而殊途。欧洲中世纪后期,没有出现秦始皇式人物进行统一,而是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野火之燎原,烧遍五大洲,300年的现代世界通史,就是一部欧洲扩张史,中国也不能避免。

    作者同时指出对外扩张有善恶两面性,恶的方面我们如数家常、恨之入骨,其“动机”昭然若揭,但其“结果”也有善的一面,即用现代文明撬开了中国的大门,如德先生、赛先生引入。有时人也这样,处在温柔乡里难免颓废,只有逼自己一把,才知有长进。只有顺势而为,勇于面对不得不面对的困难,才能有发展。

    而俄日的入侵又与欧洲列强有很大不同。这两个国家发展程度低,所以侵略的“噬土性”特征突出,他们没有先进的现代文明,与欧洲列强竞争,只能侵占独享土地,贫弱的晚清也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给中国造成的苦难更加深重,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中英外交史

    整个晚清史基本与英国息息相关,但最早的欧洲扩张者是西葡荷,荷兰曾占台湾之一角,终被郑成功所驱逐,一直未到大陆。自郑和七下西洋后,开启闭关锁国政策,黄粱一梦4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来袭,一觉醒来,已是景物全非。

    作者总结中英打了三仗: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全仗”,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第三次是“八国联军”侵华。大英帝国本着“无永恒敌人,亦无永恒朋友,却有永恒利益”原则,从“印度第二”,到“条约机制”,再到“门户开放”,每次性质和模式均不同,不愧为世界上是最全面、最耐久,最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不拘一格、花样繁多而后来居上的帝国主义。

    所谓晚清中国外交史,实为一部“中英外交史”。看起来,外交对大国实在是核心专业,需具备“大智慧”,或许多读点英国史,才能上台来打国际麻将。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3.均衡制约

    天下事总有其两面性。八国联军侵华后,英国为保障自身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虽然基本与中国有关,但因其不允许各国划分“势力范围”,至少使中国免于成为真正的殖民地。

    “门户开放”最终虽也失败了,但显示了当时列强“均势”的局面。可以看出,任何强权,在诸强相互牵制之下,都要三思而后行,晚清靠这多活了很多年。如果当时真被列强瓜分了,我想孙总理领导的革命运动也许就搞不起来了。

    现在看来,李鸿章不愧为晚清最具战略观之人,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以夷制夷”思想,到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等实务,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只是可能也恨生不逢时,一人之力难以拯救晚清的腐朽和没落。

    所谓敌人的敌人可能是朋友。处在博弈的社会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为你所用,并随时间而变,要达到最优策略,关键在于你的眼光和坚持。在抗日战争最艰难阶段,中国唯一对外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于是中美开辟驼峰航线,2200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把生命献给了中国天空,中国最终挺过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晚清到民国》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a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