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去行愛的公式教育婚姻育儿
你的好心,有没有把家人变得“可怜”?

你的好心,有没有把家人变得“可怜”?

作者: 八段锦 | 来源:发表于2017-04-24 16:58 被阅读358次

一双近视眼,一颗八卦心,我是八段锦。

《人民的名义》剧情不断深入,主人公的命运也徐徐展开,原来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无奈。

祁同伟获得了最多的同情,因为他并非从开始就不走正道,他的毫无底线,竟是因为小人物的“上进心”被无情蹂躏;

吴教授也很可怜。贤妻良母,夫唱妇随,明明没有任何过错,凭什么丈夫当上省委副书记以后就另娶年轻女人,还要求她必须维持夫妻的假象?

现实这么残酷,人类如同蝼蚁,同情似乎也很自然。但我想说的是,还是收起无谓的同情心吧!

01 “可怜”的爸爸

我就曾经同情心泛滥,时常爱说某人很“可怜”。

有一次,我家老爷子摔了一跤,压缩性骨折,多年挺直的脊背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罗锅。我和姐姐谈起他的时候,不由自主用了“可怜”这个词,谁知姐姐勃然大怒。

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不是心疼老爸嘛,有错吗?

直到有一天,我和好朋友聊天,这个朋友小时候曾经被家人欺凌,但她靠自己的智慧摆脱童年阴影,收获了幸福的婚姻。

我问她,“你吃过那么多苦,会不会特别希望老公能无条件地宠你?”

她说,我并不喜欢那样的“爱”。那种爱就像养宠物,我会觉得自己是个不能自理的人,我更想要的是理解。

我一惊,突然明白了姐姐那天为什么要生气。

姐姐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打拼。最初特别艰难,住在小小的房子里,超市要晚上去,因为有特价;好几年不买衣服,想给孩子报课外班拿不出钱。

但我从来没听过她叫苦,这都是事业顺利以后才当笑话说的。

一直坚持的话,总会慢慢变好吧?她不喜欢我说老爸“可怜”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老爸没有任何背景,却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一步获得事业的成功(也没娶什么书记的女儿~),他靠的就是一直不变的认真、勤奋和坚定。

这样一个父亲,怎么能用“可怜”来定位呢?你是认准那一摔,就能把他彻底打倒了吗?

看到老爸痛苦,我就着急表达同情,表面看好像是关心,深层的意识却是老爸是个只能忍受的受害者,他已经老得无力改变了。

其实,无论是老爸,还是对我不满的姐姐,都没有自怜过;反而是说老爸“可怜”的我,总显得有些“娇气”,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我说可怜,其实并不是老爸真的没办法,而是我自己觉得无能为力。

同情别人,其实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他们很软弱;二是认为我们自己也很软弱。

同情祁同伟,是因为自己也身处底层,上升的希望如此渺茫;同情吴教授,是因为这个社会有太多有权有钱的人始乱终弃,婚姻幸福几乎成了梦想。

觉得他们可怜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我,也会这么惨”;或者,“只能如此,没办法”。

这样的同情,会让我们在命运面前感到绝望,加深他人和自己的无助感。

02 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狗放入一个有电击的笼子。这些狗开始拼命挣扎想要躲避电击,但是尝试的次数多了,它们发现一个问题:反抗也躲不开。

这时候再电击,它们就不躲了,只是趴在那悲伤地呜咽;把它们放入另一个可以躲避电击的笼子,它们也不去尝试了。

塞利格曼后来又把这个实验中的电击改为噪声,被试改为人,结果还是一样。

由此,他得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意思是,无能为力的感觉是在挫折中学到的;一旦学会“无助”,即便有机会,人们也不愿意尝试了。

因为他们已经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但是,塞利格曼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狗遭受不可逃避的电击后都变得无助,也不是所有人遇到逃不掉的噪音都会产生无助感。

总是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努力,也总有1/8的被试从一开始就放弃,无论做多少次试验,结果都是一样。

打败我们的其实不是困难,而是看待困难的态度。而态度的建立,一方面来源于自己,另一方面可能受别人怎么看待你的影响。

03 你老吗

中国人最讲孝道,但也会不小心进入另一个极端: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反而加速他们的衰老。

帮父母处理一切略显复杂的事务,结果他们的大脑慢慢成了摆设;请保姆,把本来力所能及的琐事也都包办了,结果他们的手脚也很少有锻炼的机会。

欧美的老人,你在公交车上给他让座他会生气,以前我认为这是矫情,现在想却有几分道理。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还有勇气面对困难吗?习惯接受被照顾的心态,会让人潜意识里过早接受“衰老”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衰老的研究,他准备把十几个老人集中带到郊外的小屋里进行实验。

从旅行车下来的时候他面临一个问题,年轻力壮的只有他和助理两个人,行李太多搬不过来。

怎么办?埃伦灵机一动,既然实验目的就是如何能让老人重新变得年轻,不如就从搬行李开始吧!

他假装很自然地说,“请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行李回房间吧。”好像这本来就是老人们正常要做的。其实那些行李都很重,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搬不动的。

老头、老太太们都面面相觑,但埃伦露出一副坦然的表情,他们也只好照做。结果所有人都想方设法把行李搬到了屋里,包括走路都哆嗦的老人!

从这一天开始,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老。

04 可怜的孩子

我们不仅喜欢“可怜”老人,还爱这样对待孩子。

前几天网上疯传一个视频,有位母亲因为自己一岁多的儿子被一个大几岁的女孩踩,她就去打那个女孩,歇斯底里地逼着她道歉。

那个怀里的小孩子,本来被踩到也没什么大碍,但看到妈妈找人“拼命”的时候,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这个母亲肯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怜”,这么小,竟然就被人给踩了。

虽然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很有问题,但有一点我特别能理解她。

在小男人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他摔了,蹭破了脸。强忍着愧疚回到家,我就开始嚎啕大哭。孩子都不哭了,我却怎么劝也停不下来。

孩子多可怜,我这个妈妈多可恶!我一直在责备自己。

我是他的妈妈,要保护他一辈子完好。任何一个伤害他或者可能伤害他的人,我都不愿意容忍,包括我自己。

带着这种心态,我担心他跑丢、担心他被人欺负、担心他学不好。直到我发现,他变得胆小了。

其实那次摔倒的时候,小男人连眼泪都没掉几滴,皮肤也很快就恢复如常,孩子有很强的修复和生长能力。做父母的总是过分心疼他、想为他屏蔽一切伤害的话,反而让他失去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如果不从妈妈的眼中看到,自己是那么弱小那么“可怜”的话,他更可能带着平常心去面对困难。

是否可怜,不在于境遇可不可怜,而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所以,千万别用自己的好心,把家人变得“可怜”。

05 比同情更好的

当他人正在痛苦之中却不能表达同情,该怎么做呢?

有一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人,坚持心理治疗后却奇迹般地恢复了。他们发现自己得到了咨询师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之下,最终可以激发自身的能量来治愈自己。

咨询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他们善于共情。共情是一种深入他人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我理解你的一切感受,但不予评判。我相信你。

共情和同情的最大不同,就是共情的视角是平的,而同情是上对下的;

同情是一种廉价的情感,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坏事;基于理解和接纳基础上的共情,才是更好的态度。

没有一个人,值得被“可怜”;我们也不是上帝,没有权利去可怜任何人。

命运看似无可抵挡,但仍会有很多种可能;你永远可以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两部心理学专著。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授权;欢迎点赞、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一粉抵十黑的狂派澤莫大大:這篇好棒!深感共鳴,不過有時廉價的『同情』還是社交上想得到的,算一點點『是有人在乎我』的寬慰吧,好得到讓自己去面對『很可憐的情境』的一點能量。高級的理解就不奢求了。
    八段锦: @一粉抵十黑的狂派澤莫大大 哈哈,也对
  • 爱瑋儿:鼓励鼓励,好文继续
    八段锦: @爱瑋儿 谢谢主编大大❤
  • 陌上红裙:信心最重要!
    八段锦: @陌上红裙 是哒,建立自信
  • Allison土豆:觉得共情是一门学问,一项神圣的技能,一直希望自己能够逐渐习得。
    八段锦: @Allison土豆 不在啊
    Allison土豆: @八段锦 你也在郑州吗
    八段锦: @Allison_ecd1 一起加油👊

本文标题:你的好心,有没有把家人变得“可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zup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