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女儿上完舞蹈班,我去接,看到我,孩子特别开心,但是开门的那一瞬间,老师的一番话,着实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老师特意提醒我,回家要批评孩子。
原因是孩子练习基本功的时候总是动来动去,而她就在第一排,经过老师批评以后还是没改正,因此老师郑重批评,还是当着所有家长的面,我微笑的点点头,不做答复,带着孩子离开了。
显然,孩子是有些不高兴的,回家的路上,孩子开口和我聊了起来。
“妈妈,我今天舞蹈班表现不好。”
“哦,你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好。”
“嗯,我做动作的时候总是动来动去,老师说我了,我还是继续 动来动去,动作太难了,全班同学都会,只有我一个不会。”
“是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太累了吗?”(因为有前期的了解,我知道女儿并非不会做动作,而是有些动作做起来有难度,对于她来说,还有点累。)
“对呀,太累了,我不想坚持,就做一下就好了,舞蹈是要很享受的,我可不想太累。”
“哦,所以你是会做这些动作的,只是你觉得跳舞要很舒服,很开心,不想要练习基本功这么累,所以坚持不住,动来动去吗?”
“对呀,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会做呢,她们说在家里练习了,很多人已经学得非常好了,但是我不熟悉。”
“哦,那你觉得要怎么办呢?”
“那回家多练习练习呗”
“哦,行,那就晚上回去练一下”
“练一下可不行,这是要天天练习才可以的”
“但你说很难很累呀,那怎么办?”
“那就每天练习一个吧,慢慢来,就会越做越好了,对不对呀,妈妈?”
“嗯,是,这个想法听起来也不错,那你自己先计划好,如果有需要再请妈妈帮忙,但是妈妈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你哦,你刚刚在门口,听到老师那么说,你是什么感受呀?”
“很惊讶,老师这么跟妈妈说,也有点伤心,自己没做好,我就想那以后做好一点吧,熟悉了我就可以做的很好了。”
“嗯,妈妈相信你。”
那天因为其他原因我们没再往下聊,我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找孩子聊,也不批评是因为考虑到孩子生理上的原因,年龄偏小,有些动作确实很难坚持,同时她的逻辑是舞蹈是要享受的,不是这么辛苦的,那么我的策略是慢慢来引导和培养。
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相比于把舞蹈动作练得娴熟,我更重视的是孩子如何面对外界的批评,否定的声音,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而那天以后,孩子确实也有意识的会练一练,只是有些动作依旧坚持不了多久,我很清楚有些事情要做好,刻意练习很重要,但是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同等重要,教育,是个过程。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抗挫折能力的话题。
近年来关于学生自杀的新闻事例并不在少数。
2018年12月27日,陕西一名女童疑因带糖到学校被老师批评,在回家的途中坠楼而下,经抢救无效身亡。
2018年8月,男童因放暑假在家玩手机被父母教育,竟发短信给父母“永别了”,后跳河轻生。
2018年6月,重庆考生小蔡因高考成绩与自己理想分数相差甚远,之后选择自杀,正处花季的生命就此定格在18岁。
……
被批评几句、考试失利就选择轻生,让人不禁感叹:究竟要怎样的绝望才能让孩子们付出“生命”这个最宝贵的代价?又或者说,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曾看到过一份统计,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5~24岁自杀人数高达15万人以上。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如此“输不起”?关于这个话题,我曾经和青春期的孩子们聊过,而好多孩子给我的反馈是,批评,收手机等等都是个导火线,很多东西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
感慨于孩子们想的如此通透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从小缺乏“挫折教育”,没有培养起孩子抗受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堪一击,甚至只能用结束生命来代替解决问题。
曾经,我试过在高中生的家长群中建议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多做家务活,当时的原因是看到很多的孩子都没有责任感,忽略父母的付出,但是遗憾的是很多的家长不以为然,认为没必要,高中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
还有一位家长提出,她从未意识到这个问题,见到孩子学习很积极就很开心了,没想过要让孩子做家务,所以除了学习,基本能为孩子做的就做了,那么有多少家长就是如此包办孩子的生活的呢?
你可知道包办生活下的孩子有多脆弱吗?你可知道简单让孩子帮忙做做家务又有多么重要吗?
那么关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除了不包办,家长还要做点什么呢?
1.帮助孩子认清情绪
爸妈的支持和接纳很重要
你是否试过三岁多的孩子不愿自己穿衣服吃饭而哭闹,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哭,于是习惯性的帮孩子摆平一切。
你是否见过二年级的孩子考砸了,回来大哭,不愿意上学。
你是否见过孩子做作业做不好,被老师批评几句,和老师大吵一顿的呢。
......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难过、沮丧、愤怒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不懂控制情绪,也不知如何处理。哭闹成了孩子们表达无助的一种方式。
遇见这样的情况,父母该做的绝不是直接“上手”,帮孩子摆平一切困难,让孩子习惯性求助;更不是一味的指责批评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而导致孩子在沮丧的情绪里越陷越深。
正确的做法是共情孩子,帮助孩子认清此刻的情绪是什么,同时无条件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教会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时间消化情绪。
再上升到认知层面,比如,关于孩子考砸了,除了共情,倾听,理解,我们还要引导孩子明白,一次考砸,不代表全完蛋,也不代表人生很糟糕,引导孩子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事物。
如果情况合适,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比如,成绩考砸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哪些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进呢?分解任务,逐步前进,不断跟进!
最后,父母要给孩子做积极的示范榜样。
2.允许孩子犯错
用成长性思维看待失败
在芬兰,每年的10月13日都会举行“国际失败日”,通过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自曝其短”,以此来释放内心压力,摆脱对失败的恐惧。
就连“世界第一教育大国”都把“失败教育”列入国家节日,可想而知,失败绝不是一件什么羞耻的事情,而是可以帮助我们孩子成长的课堂。
因此家长们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犯错,引导孩子用“成长性思维”去看待失败。
研究表明,学会用成长性思维看待事情的孩子,更聪明,也更容易成功。
固定性思维:害怕失败、拒绝尝试、轻言放弃,容易因为被批评而感到沮丧…
成长性思维:不惧失败、勇于挑战、寻找解决方法,突破自我,把失败当做成长的机会…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养育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当爸妈离开的时候,风雨不会把他们摧毁,而是让他们越挫越强。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愿每一位家长都能轻松享受育儿的甜蜜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