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哪个城市,我需要想很久,倒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可选择的太多,这其中包括北京,包括上海,包括丽江···
“你怎么总想往外跑?”曾经有朋友这么问我,可我没怎么认真想过。
后来总结,大概是我待的地方过于乏味了。
郑州
图片转自网络郑州啊
我没有在这个城市出生,但在这个城市长大。
我和它朝夕相处了十多年,但心一直在向往别处,对此处少有留意。
我原本没有什么故乡情结,只觉得这里不过是给了肉身一个居所,至于灵魂该栖息何处,未知。总觉得可能会在某天偶尔经过了某处时,突然就不想走了。
我所认为的郑州,无所谓好坏,称不上很喜欢,但也不算讨厌。
在河南这个中原润土上长大,可以说长久以来不得不顶着份巨大的压力,前十八年里压力的核心非“升学”莫属。
记不得是谁早先跟我说过一句话,一句在我高中三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话:你别管考什么大学,但你要考出去,考出去不是一定要考到985,但你一定要考出河南去。
这句话,决定了我后来所有的选择,包括了成为艺术生的选择,包括了放弃省内一本的选择,也包括了去异地读书的选择。
所以十八岁时,带着“背井离乡,出人头地”的豪情壮志,我如愿以偿的离开了河南,离开了郑州,离开了这个我不愿困顿一生的地方。
我上了浙江的一所大学,虽然校区极其不凑巧的错开了杭州这个更方便的大城市,转而去到了一个之前几乎从未听说过的嘉兴小城“桐乡”,但不管怎么说,好歹也在江浙沪包邮的范围内···既来之则安之
大学里遇见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这时候,家乡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个人的一个“符号”,在一个开放性较强的学校,或许别人并不会去时常的关注“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可是,地域差异不可避免的存在于各处,这一点,会时常的提醒着我们去想起,那片长大的故土。
大学的空闲时间足够多,多的一群人有事没事就会聚在一堆闲聊,从过去聊到现在,从童年聊到少年,最后从理想聊到中午吃什么...
话题中自然而然的有着“家乡”这个板块,每次聊到这里,我一边新奇的听着同僚们天花乱坠的介绍,另一边想着有什么是我可以说的。
那么,问题来了
郑州,有什么是可以说的呢?
我能说:这里的雾霾,经常全国第一么···
这个应该不用说
在我认识的朋友里,有一个关系甚好的长沙人,老陈,在她的安利下,我这个从未涉足过湖南任何一寸土地的人,几乎都要爱上了长沙。我为此称赞她是一个有着浓厚家乡荣誉感的人,她俨然也是一副自己刚刚恍悟的样子,反问我:
“唉你说是只有我们长沙人有这种感觉,还是其他地方也会有?”
“反正郑州的人应该是不会有的,我就没有。”说完这句话,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有点奇怪的遗憾。
老陈在每次谈及长沙时,都会使这个城市,多上一分色彩,不管长沙是否真的如此具有魅力,至少她眼中的长沙,是完整的。
城市一定是给了它怀抱中的人足够多的温暖,才会让人们回馈给它足够多的热爱吧
“橘子洲每周六晚上半小时烟花,这是长沙特色。”
我想了想,郑州不是不可以有,但如果有了,大概能见度会变得只有十米。
小时候逢年过节还能有个机会看烟火晚会,那会儿距离燃放地点近的几栋大楼的楼顶,都要被黑压压的“观会”人群占领,现在这种盛况,再也见不到了。
我还在想,不知道二七塔整点的钟声和伴随它响起的东方红算不算郑州特色,如果算,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说。
之前在某帖子看到过一个写郑州的文儿,说郑州是京广线上最没有特点的城市,一时间我没有想到任何有力的反驳,可内心的不平衡让我明白我对郑州的感情的存在,虽然这样的感情谈不上喜欢,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些东西,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可以觉得它不好,别人不行,就算说的对也不行,总之就是不行。
我想在我以后跟别人讲郑州这个地方的时候,说不定可以这么说:郑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特点。没有特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样的它可以吸收容纳更多的特点,比如在吃的方面(具体的之后再说)。
曾经有一次,在我提出去长沙拜会的时候,老陈给了这样的回应:
“长沙最近几年拆拆建建修地铁,脏乱差交通堵塞还人多,真心不建议你们来玩,会失望的,那人平均每分钟移动速度几米,我都怕了。”
如果没有最前面的那两个字,我几乎就要以为她说的是郑州,简直就是一个精准的特写,当然,郑州可能更糟糕一点。
想来我应该已经是一个“失望”惯了的人,虽然没有见过从前那个被称作“绿城”的郑州 ,但看着它近些年的变化,也真是让人有些头疼。哦对了,我们这一代的外地同龄人,大概已经没有很多人知道郑州有过“绿城”这个称号了吧。我见过老郑州的照片,交通什么的还比较落后,可是树的面积,是我目前为止,前所未见。
图片转自网络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的问题,在哪里都少不了,区别在于,这个城市,是否还有着她们的人文情怀,还得有像老陈这样,特别能感知于人文情怀的人。
老陈有句话,她说有时候她们会自嘲似的去称赞长沙,不直接夸,就是知道它有不那么好的一面,可是还爱。
我觉得挺好,也挺有启发性,这让我想起来每逢看剧,刷屏的里面总有说河南人偷井盖儿的,有人愉快的进行了巧妙的回应,可大部分人仍是心里不爽,毕竟不该背的“黑锅”说死不能要
在看到“你以为偷井盖那么容易啊,你怎么不偷偷试试呢”这条弹幕的时候,我把可乐吐在了键盘上。
还有之前被刷屏的一个“感人至深”的郑州爱情故事,大致内容说的是男女主人公闹别扭,女生要给男生一个机会,在机场苦苦等候,可这注定了会是悲剧收尾,因为在郑州,有种最遥远的距离,叫做你在等我,可我在路上过不去。
郑州的堵车是出了名儿的,我亲身体验过,坐在我妈车上,昏昏沉沉睡了过去,醒来后看了看车窗外的“风景”,我问我妈:
“妈,你车坏了?”
关于郑州的这些个方面,我倒能说出不少,从前觉得它不够正面,不说为好,现如今想来,这就是郑州的一部分,你接受它,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个段子手,你不接受,也不能改变你是这里合理又合法的公民的事实。
如果十个人里面,有八个都想要回避,那有关郑州的家乡荣誉感,到哪也找不到。
我承认,我曾经根本就无所谓这些,并且一心发了疯的考出去,但是学业压力所迫不能够代表应该否定这里的一切,我的心境,在老陈的“刺激”下,渐渐不易察觉的产生了种较大的变化。
到了大二,我已经开始慢慢的热衷于谈论起郑州,加之周围有不少人很不错的老乡,郑州正在我眼中变得愈加“有趣”,没错,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了,但重新认识一遍这个地方,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跟老陈说:
“回头你来郑州玩,我带你去大上海玩。”
“我家住在东区,靠近CBD那个地标,就是大玉米,雾霾一爆表就差不多跟火箭升空了一样那个。”
“前一段我们市中心那点儿开了个大卫城,不知道是个啥,我回去打算看看。”
我以为热爱着长沙的老陈未必会对这些类似茶余饭后的闲话有过多的注意,谁知道老陈后来一脸诧异:
“诶我发现你们那里怎么对地名儿都喜欢加个“大”字,是风俗习惯还是啥的,咋这么搞笑···”
我愣了一下,惊觉自己都没发现这个奇特的点,继而狂笑不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是吧,一种莫名的风俗,这就是大郑州你看。”
我想感谢老陈,没有她对长沙的热爱,没有她家乡荣誉感的感染力,我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后才发现郑州的“可爱”了,嗯我用的是这个词。
图片转自网络有次去KTV唱歌,老陈给我唱了一首纯正的本土歌“长沙策长沙”,是一个叫做C-block的组合唱的,她一度很激动的说这个组合几乎所有的歌,都是用长沙话唱的。
可惜我从小到大语言系统以普通话为主,河南话并不怎么标准,很难想象这里的“本土歌”是个什么画风,豫剧倒比较合适。
大学喜欢听民谣,偶尔随机出了一个叫李志的歌手,播放的是他的一首叫做《关于郑州的记忆》的歌,这让我激动的只差泪奔,当即就发给老陈,跟她说:
“你看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首跟郑州有关的歌。”
后来我知道那是李志最火的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唱的是他在郑州邂逅的爱情,即便这样我也已经挺满足了,你看名字多有诗意。有机会的话,我或许可以把郑州写进歌词,一份唱起来就知道那是在说郑州的词。
图片转自网络这里的生活充满了快节奏,也许你不会那么想要在这个时常拥堵不堪的城市停留,但这一生,你大概总会有一个机会经过这里,从南到北,又或者从北到南。
这不是什么华丽的地方,可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在悄无声息的来往
我不知道他们的下一个地点在哪里,但随时的欢迎他们光临这片土地
如果你曾来过 也曾听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