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觉得美国好:美国社会保障好,就算你不工作靠低保也能过得不错;美国人生活富裕,随便一个家庭都住的上小别墅,开得起小汽车;美国的教育资源好,世界名校汇集于此;美国的教育制度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美国医疗好,全民免费。总之,美国什么都好,就连“月亮”也比中国的圆!因为美国这么好,我们都以为美国人民都很幸福,美国人都过得很轻松,我们做梦都想着移民美国,费尽心机申请美国名校,想要走上一条幸福之路。
你们都认识科比:你可曾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我见过每一个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科比是美国人,而且是美国名人,世界顶级球星,他拥有的够多了吧?生活无忧了吧?可是他依然那么拼,在我们呼呼大睡的时候起来锻炼。这样的科比,我们究竟该羡慕,还是可怜?
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如果说科比只是一个美国运动员,他需要付出无数努力来保住自己的顶级位置,那美国名校的“天之骄子”们,会不会过得幸福很多?那么美国名校的现状是什么样呢?请参看上面这张图——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
其实,以上两张图都是励志的,它让我们看到的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也在拼搏奋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可是如果你知道这“奋斗”背后的力量,就不会觉得它有什么积极作用了。在耶鲁大学任过10年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五年研究生导师的威廉·德雷谢维奇写了一本《优秀的绵羊》,书中真实揭露了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学生们的真实状况,在教育领域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优秀的绵羊》”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经这样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扶贫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
这就是我们梦想中的”素质教育吧?多才多艺,全方面发展。比起我们学生时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是显得高大上多了呢?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进入好大学的门槛是成绩,只要你成绩足够优秀,哪怕你分不清番茄和西红柿的关系,哪怕你不会自己洗脚,我们的好大学都会愿意为你敞开大门;而美国名校呢?他们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成绩,而是更多。他们要求所有学生具有运动员的精神,并且是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要求学生有一定高度的艺术造诣,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能够社交,行走于不同俱乐部;要求他们展现“服务”精神;要求他们是“领导者”,必须曾经主持过学生会,或者是话剧社社长,或者是棒球队队长。
美国名校对于学生的这些要求,就是择校的门槛,他们有一系列的标准化衡量标准,如SAT/AP/GPA/奖学金证书,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就跟我们要求的语数外、大综合是一样的意义,不过是招录学生的标准而已。我们为了提高外语成绩,做梦的时候都在背单词,甚至花重金请外教来辅导,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各种速算、奥数补习班儿报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为了......为了一个好的高考成绩,辛苦的不仅仅是学生一个人,还有学生家长,可以说是举全家之力助你考名校。美国呢?如果学生想要在高中最后两年上更多的AP课程来给自己增加入学筹码,那么他从初中就得有所规划,而家庭做出的努力则要更多:聘请SAT私人教师、雇用自荐信导师、以校友捐助的名义影响录取结果。看见了吧?校友”捐助“,在美国,巨额捐助者的子女,都会被录取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仅在中国能,美国也能!
美国学生为了应对高效入学门槛,每天都在忙碌和惶恐中读过,唯恐别人比自己的技能多。他们积极参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俱乐部,努力练习自己并不喜欢的棒球,再怎么没有乐感也要学习钢琴,一辈子都可能用不到的小语种也得死记硬背,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在大学里正经地谈一次恋爱。因为这种忙碌和惶恐,美国学生的压力也非常大,在斯坦福学生中就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像一下,一只悠闲地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的漂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波动。
学生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去倾注于某种挚爱。
这样的结果就是:要么学生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只是为了某种门槛在生活,要么内心里无数个小人儿在打架,自己也不知道该听从于哪个,久而久之,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美国的医疗是免费的,但是心理医疗非常的贵。我看过一篇文章里写某知名医院的心理科,每小时咨询费高达上千美元,前来咨询的人大多数是名校学生,一是因为他们压力确实很大,二是因为他们大多有着优厚的家庭条件。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常春藤盟校其实是上流社会人士,为了保证自己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创建的,它们所谓的”公平“只是针对上流社会的。在中国”拼爹“拼得够厉害了?美国的爹不仅仅要求有钱,还得有地位,如果你是个暴发户子女,另外一人是耶鲁校友子女,你们两个只有一个能录取,即便你爹出的钱比对方多,你也很可能被拒之门外。
看了美国教育的现状,你还觉得美国的“月亮”比我们的圆吗?美国高效也不过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不能按照自己本心快乐地生活。他们一毕业,大多数选择了咨询和金融行业,并不全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美国社会对这两个行业非常认可,认为这是上流社会,是体面的工作。像不像我们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模式?
既然美国和中国的学生都没有那么幸福,那学生该如何在这“永无休止的奋斗集中营”里解救自己?
芭芭拉·安吉丽思的《内在革命》一书认为: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就是在你发现治愈所有伤痛的核心力量存在于自己内心的时。《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也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简单来说,就是让你的本心去驱动于你,而不是看来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是父母希望你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只有自己能够解救自己于痛苦之中。
我们当然要发展个人职业并实现个人价值,但是职业发展并非驱动“自我价值”的全部理由。
没有人可以不顾茶米油盐,尽享风花雪月。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把风花雪月的浪漫融入到茶米油盐的朴实里。咨询行业和金融行业非常热门,也非常体面,可是你并不喜欢,你偏偏喜欢的是文学,那么你就不必为了你的工作而倾尽全力,而是花费一部分精力去创建自己的“文学圈子”。你的体面工作给你提供了茶米油盐,你的圈子给你提供了风花雪月,两者可以兼得。很多人觉得这一段是废话:谁不是这样生活的?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享受爱好是人之常情。而事实是:你的同事取得了一个行业内很重要的证书,你还没有,你得花费工作之外的时间努力考证;你的同事因为篮球打得好得到领导赏识,你又默默练习打篮球;你的同事某个月比你奖金多,你又默默地找原因,猛充电.....往往,在外界的影响下,你悄悄地就丢了自己,更别提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就像学生时代一样,要么成为机器,要么心理出现问题。
如何才能让自己遵从本心呢?首先得了解自己的现状。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人,都能在《优秀的绵羊》中找到自己,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帮助你冷静下来的,留一点时间思考人生,观察自己。而《内在革命》是人生哲学范畴的书籍,是帮助你认识了自己之后,从内心开始改变现状的。不管是考试重压下的人,还是为工作团团转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两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