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梦寻诗意由心至艺海今日看点
我知道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

我知道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

作者: 洛三 | 来源:发表于2017-03-02 14:37 被阅读0次

    她像一个上课快要迟到的羞涩女孩,

    年近花甲的脸上还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她说,

    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

    林缨

    2016年11月22日,美国最高荣誉奖章——“总统自由勋章”,颁发给了华裔建筑师林缨。

    1959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林缨,是耶鲁大学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博士,也是耶鲁大学的校董,她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很多人不知道林缨,但是却熟识林缨的姑姑——林徽因。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女,父亲林长民,是当时享誉内外的政治风云人物,丈夫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也是中国十分著名的建筑学家。

    林徽因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其中一个便是林缨的父亲林桓。

    1925年,林长民遭到枪杀身亡,留下两房太太和几个孩子,两位太太一直关系不好,林长民出事后,二房太太带着自己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回到了林长民的老家福建,从此林徽因兄弟姐妹几个也远隔天南地北了。那个时候,林桓只有10岁,林徽因也只有21岁,自那以后,姐弟俩再也没机会相见。

    后来,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林桓去了美国西雅图,成为俄亥俄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陶瓷艺术,在西雅图,他结识了同样来自中国的茱莉亚,茱莉亚在俄亥俄大学教授文学。两个人在异国他乡相互依靠相互扶持,很快便产生了情愫,摩擦出爱的火花。1948年,林桓和茱莉亚结婚,1959年,生下女儿林缨。

    -----------------

    林缨生长于东西方文化的浇灌下,从小品学兼优,是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虽然家中偶尔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书信,但她却从来不知道自己在遥远的中国大陆还有林徽因这个很有名气的姑姑,直到30多岁时从别人的口中才得知。

    命运只安排了她和姑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外表文静、性格倔强、才华不凡、学识渊博、以及兼受中西文化的滋养……而最像的莫过于两人都投身到了建筑艺术事业,也都曾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们,设计建造了一座纪念碑。

    1958年,坐落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完工,这座从设计到建成一共花费了7年多时间的纪念碑,是用以纪念1840年到1949年间所有为国家未来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参与了其中的主要设计创作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在20多年之后的大洋彼岸,美国华盛顿,也有一座闻名于世的越战将士纪念碑,人们更习惯于称它——哭墙。哭墙是林缨对战争的理解和诠释,她所设计的纪念碑,更是对逝者的吊唁,和对战争相关的人的强烈关怀,无关于政治。

    那时的林缨,刚刚21岁。是一个从来不关心政治和战争、对哲学抱有一定兴趣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学生,而且很快就要毕业了。

    在她看来,战争是不值得纪念的。那冰冷的、暴力的、残酷的、悲怆的征伐只能带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痛苦的记忆,留给那一片世界,满目的疮痍。

    但是,被战场上无情的硝烟夺取生命的战士们,他们的逝去,应该在时间的轮回中留下曾经的痕迹,接受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让她在毕业那年的21岁,治愈了一场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

    -----------------

    1979年,一位越战退伍军人在看了电影《猎鹿者》(The Deer Hunter)之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这部反映越战的电影,激起了他对昔日战友的回忆,他认为应该建造一座纪念碑,去纪念那些在越战中牺牲的战士们。一年后,越战纪念碑设计稿的征集布告发往全国,也包括了林缨当时所修学的耶鲁大学。

    那段时间,林缨和同学们正在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烦恼,看到了这张征集海报后,大家眼前一亮,一致决定,就用这个设计主题来作为毕业设计吧!

    随后,林缨同学几个和他们的教授一起去了华盛顿的纪念碑场地,进行实地考察。

    当她站在那块将要建一座纪念碑的土地上时,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她联想到了餐桌上被切开的番茄,幻想自己用一个小刀将面前的大地切开,并翻起成两翼,像翻开的书本一样,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

    这时,一位同学开始念起了自己抄在笔记本上的征集要求,“纪念碑的碑面上必须刻有在越战中牺牲的58000多名战士的阵亡名单”。听到这句话,林缨兴奋得跳了起来,她大声喊道“太棒了”,旁边的同学疑惑地看着她,教授略带关切地问她有什么问题,她笑着摇头做以回应,心里却仍在为“刻上阵亡人名单”的不谋而合感到激动。

    她开始充盈自己的构思,想象这座纪念碑张开双臂,拥抱人类,让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思考、感慨、回忆,并且接受和承认一个自己爱着的人的死亡。

    在林缨看来,她想要设计的纪念碑,决不只是一个公共建筑,而更应该是能让生者与逝者对视,让与每一个前来的人有自己私密的空间,就像读一本讲述战争的书一样,在这个空间里,生者和逝者能产生交流并且互相回应。

    战争会在人的精神上留下的伤疤,而林缨想要设计的纪念碑将会是永远留存在这地球上的伤疤。伤口可以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愈合,伤痛也会逐渐被淡忘,但是伤疤不会消失,它留在记忆深处,时刻提醒着人类去思考,思考战争和战争中的人。

    她说,这个设计的主题是愈合创伤。“我想象拿一把刀切开地面,打开它,初始的暴力和痛苦,随着时间过去会逐渐愈合。草会长出来,但是最初的伤害,会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平滑纯净的表面,有着镜子般的外观……”“(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

    林缨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图稿

    当21岁的林缨将自己的设计稿展示给同学和老师时,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和批评,并且,老师对她这次毕业设计作品打的分是“B”。但是,不久之后的征集结果出来了,林缨设计的作品在1421件设计稿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奖。

    -----------------

    无名小卒林缨一下子在全美名声大噪,但她没有想到,此时争议和质疑才刚刚开始。

    那一天是“越战纪念碑”设计稿征集活动的颁奖发布会召开的日子,一些退伍军人也被邀请至现场。来自各个媒体机构的媒体人们拥挤在台下,摄像师们在试图寻找一个最佳摄影机位,采访记者们也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对这位备受关注的首奖获得者做出各种提问。

    不能去现场的普通大众,也都围坐在家里或者酒吧的电视机前,期待一睹这位设计师的真面目。在大家想来,这个能设计越战纪念碑的人一定是一位饱经沧桑、履历丰富、稳重老成的设计师,也许还是一位亲自参加过越战的退伍军人。

    但是当组委会发言人邀请获奖者上台领奖后,一个穿着T恤和一条已经洗过很多次看起了显得有点破旧的学生样儿小女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她看起来有点羞涩,说话的声音带着紧张的颤抖。气氛从一瞬间的尴尬很快转为躁动,人们对这个设计师以及她的作品有着褒贬不一的争议。

    一些退伍军人表示反对,他们无法接受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一个在发布会上穿着破旧牛仔裤、稚嫩无知、不谙世事且从来没有经历过越战并且还对战争政治毫无兴趣的黄毛丫头,更无法接受这个黄毛丫头在设计主题中暗含的死亡。在他们看来,昔日战友的逝去,应该被升华为一种更高层面上的精神永存。

    有一些人看了林缨的设计稿之后,认为这个“v”字结构的纪念碑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反战标志“V”形和平记号,与越战本身格格不入。

    和平标志

    还有一些设计师同僚们讽刺林缨,说她是一个随便在图纸上用黑色记号笔画两条线就能赢得首奖的“天才”。

    林缨的设计稿,的确不像大家常见的纪念碑。

    深黑的颜色、陷入地下的碑座、没有任何装饰和具体的空间造型,甚至在碑面上只能镌刻越战58000多个阵亡人名单以及越战起迄年份“1959”和“1975”,其他任何关于越南战争的文字都不能出现在纪念碑上……这让一些大众一时很难接受,与其说它是纪念阵亡将士的纪念碑,倒不如把它看做是令人哀恸的墓碑。

    更有甚者,说林缨设计的纪念碑让人想到了战士死亡国家失败,是黑色的耻辱和悲伤,对美国更像是贬低讽刺,是一个亚裔人对美国的讽刺。

    -----------------

    亚裔人,这个称呼第一次让林缨意识到了种族差异,在此之前,她一直认为自己是美国“白人”。

    当初,林璎的父母初来美国,带着对祖国的苦涩记忆和在异国他乡外来者身份的压力艰难度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承受这些压力,所以从小就培养两个孩子的文化归属感,将自己视为地道的美国人。

    虽然林缨一直都知道,“对爸妈来说,他们居住的地方不是‘家’……他们很少谈及过去,并且总是和真实的生活保持距离”。对于父母的避而不谈,“我会大胆地猜测,他们从来不说,可能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很痛苦……”“他们属于一个过去的混乱的中国,而他们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她却从来没有自己有可能是个亚裔人,也没想过“亚裔”会成为人们反对她否定她的作品的理由。

    人们反对亚裔人的身份,这跟“黑色是耻辱和肮脏”的象征一样,让她无法为自己辩驳。

    -----------------

    由于当时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为此组委会还曾重新进行了一次更为严格和慎重的评审,对那1400多件设计品再一一进行研究和评分,新的评审结果依然是评委们一致认为林缨的设计稿是最好最合适的作品。

    纪念碑在争议声中最终还是建成了,但是为了平复一些争议,在没有经过与设计师协商的情况下,在纪念碑的碑面上还是强行添加了纪念越战将士的文字,纪念碑建成后,又在附近造了一个由白人、黑人和西班牙士兵组成的人物群雕,用以展示战争的具象,这些让林缨很愤慨。

    俯瞰越战纪念碑

    落成典礼上,作为设计师的林缨发表了演讲,这是让大众理解这座纪念碑内在含义的绝佳机会,她哽咽着大声宣告,“这不是一座政治的,战争的,或者对立冲突的战争纪念碑。这是一座给所有在战争中服役的男人和女人的纪念碑。”

    有一个越战退伍士兵在纪念碑建成前问林缨,人们站在碑前会如何?“我不敢告诉他……我知道一个从战场回来的老兵会哭泣。”

    她知道人们会哭泣,因为她希望人们看到这座纪念碑的时候会哭泣:碑前的人能够亲手触摸到这面墙,触摸到墙上的名字,能够直面这个巨大黑色镜面上逝者名字后面他们自己的倒影……他们开始哭泣,为这战争带来的悲痛,也为了积久的悲痛在一瞬间的释放,“他们在镜子的那边,我们在这边”。

    越战将士纪念碑,并没有对死亡有所回避或者使之升华,而是像一个祭祀的场所,人们在碑前留下鲜花、照片、勋章、啤酒、战靴等等,缅怀逝者的同时,也在疗养精神上的伤痛。这也是为什么林缨一直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这是一座为人类而建的纪念碑,而不是为了纪念政治、战争、冲突。

    -----------------

    那些长期压抑在内心的痛苦记忆被面前的黑色纪念碑唤醒,看着如明镜一般的黑色石头上,自己的身影与已故亲友的名字融为一体,情绪在长久的积压下得到释放。就如同一把插在身体里的匕首被小心拔出,痛感在一瞬间的强烈之后开始逐渐缓和,伤口也开始愈合,所有的痛与伤逐渐被净化、升华,再到后来,伤好了,疤还在。

    越战纪念碑,是在愈合中的伤,也是伤痛过去后留下的痕迹。伤痕的存在,是对悲痛的提醒,也是对造成伤痛的战争、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思考。

    林缨用一座纪念碑,治愈了越战甚至更多场无情战争带给人类的伤。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知道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nh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