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如果在人生路上,能遇到一位和自己相伴一生的红颜知己,应该是一件极其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吧!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当属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现时已成了网络金句,更是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
“照与人俱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这是南北朝时期,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与徐德昌“破镜重圆”的故事,寄托了多少佳偶的期许。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看似一首搬家时写离别之情的诗,实则应算是一个破镜重圆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唐,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今天的诗人戎昱,用一首诗感动了宰相,换回红颜知己,可谓一件风流韵事了。
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在浙西做官的时候,他的属下有个刺史叫做戎昱,一位风流倜傥,颇具才华的诗人。
当时戎昱府中有有一位歌女,容貌出众,能歌善舞,戎昱非常喜欢她,而歌女对他亦是深情款款。
当时浙西的乐师为了讨好韩滉,就对韩滉说:“戎昱府中有一个绝色歌女,大人不要错过了。”韩滉非常心动,于是就让戎昱把这个歌女送到府中。
戎昱作为下属,根本不能拒绝韩滉的要求,但是他十分爱这个歌女,左思右想之后就对歌女说:“我写了一首诗,你到了韩滉大人那里,他如果要让你唱歌,你就唱这首诗。”
等歌女到了韩滉府上,韩滉看到这个歌女长得如此漂亮,心中大喜,忙命人摆上酒宴,让她载歌载舞为其助兴。
歌女记住了戎昱的吩咐,唱起了戎昱的诗:“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人情。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意思是说戎昱非常喜欢这个歌女,与歌女离别的时候,就像柳条一样依依不舍,就像黄莺一样充满了悲伤。
韩滉听出了女子歌声中的悲伤,于是问道:“这是戎刺史写给你的歌吧,戎昱很喜欢你,是吗?”
歌女惶恐地起立回答道:“是。”想起戎昱的恩情,歌女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了。
韩滉立刻就明白了,狠狠责骂了那个献计乐师:“戎昱对歌女感情很深,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反而让我把歌姬召到这里?现在我成了罪人了!”
韩滉大发雷霆,叫人笞杖乐官。并赠给歌女百匹细绢,然后立即送歌女返程,和戎昱相会。
虽然好事多磨,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
戎昱【róng yù】,中唐诗人。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
他不仅文采出众,能言善辩,而且相貌不凡,风度潇洒,所以《唐才子传》说他:“美风度,能谈。”
年轻的戎昱虽然才华出众,但在进士考试中还是落第而归。落第后,戎昱纵游天下名城山水。
宝应元年(762年),他从滑州、洛阳西行,路过华阴,遇见了王季友,写下了著名的《苦哉行》,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广德元年(763年),颜真卿将要节度荆南,就邀请曾经在他幕府做过事的戎昱作幕宾,但戎昱因事未能成行。
大历元年(766),戎昱入蜀,在成都见到了岑参。
次年东下江陵回到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担任从事。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来到荆州,戎昱和他相见,两人结为了挚友。
他的诗保留着杜甫“诗史”的遗韵和盛唐时期的风貌,还是极具价值的。
此后几年,戎昱流寓湖南,先后依附于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颇受他们的信用。
建中三年(782),戎昱来到长安,任侍御史。但第二年就被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他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戎昱是中唐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流落,仕宦生涯并不顺利。
就像自己在诗歌里所写的那样:“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黄昏掩门后,寂寞自心知”。但戎昱并不颓废,并不沮丧。
《唐才子传》说他:“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唐•戎昱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
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最好是春风轻拂景色宜人的湖上亭,亭边柳条摇荡藤蔓攀牵撩惹着离情。
好是:一作“好去”。 浑:全。
这首诗前两句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枝头黄莺在这里久住我们几乎相识,将要分别它向我频频啼叫了四五声。
频啼:连续鸣叫。
四五声:一作“三五声”。
后两句中“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