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好些有趣事儿,不像有些反映的就是说,生产队吃不饱饭,就是因为社员怎么怎么地偷懒呀,或者是使坏呀,产量不高是因为怎么怎么导致的呀,其实呀,好些事儿,有些事儿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这些个争议,直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普及开来,水稻亩产量上来了,才得到平息!还记得刚开始种杂交水稻,社员们的劲头十足,特别是水稻开出花来,给水稻传粉时的那个场景,社员们像抚摸着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样,抚慰着水稻的花穗子,尽管说十分辛苦,但是我觉得吧,他们的幸福感满满的,洋溢在山村的上空,和云雾一样缭绕在山腰上,山腰上面,那可不是层层梯田吗?
印象当中,那个生产队长出工的时候,敲一下大四合院槽门口的那个破铁钟,敲得嘣嘣响。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啊,要出工了,很高兴,虽然自己也不用去做什么,但是跟在大人后面还是有好些趣事儿,有些趣事儿说不定什么时候发生了甭提有多高兴了!
记得最有趣的事儿,就是去跟着大人薅田的时候,可以在旁边捡田螺呀,还有给蚂蚁逮上一只小蜻蜓呀,各种有趣的事儿,属捡田螺最好。那些大人们可能在薅田的时候也会打情骂俏,那个时候,你咋地呢,那个时候也咋的呢,这样劳动下来他们觉得也不累,也都有说有笑,还有就是抽空,有些会逮泥鳅的就能抓上泥鳅来,不过逮泥鳅最好的时候还是在撒了石灰的时候。
那时候还不知道撒石灰有什么作用,直到后来上了初中,老师说这个撒石灰是因为起到中和作用,让土地不会板结了,还有就是那个时候打农药打得少,田里的泥鳅就很多,所以一抽空的泥鳅就能逮不少,特别是晚上的时候,打着马灯去田地里面逮泥鳅是最好玩儿最有趣的。
夏秋之际的泥鳅最好抓,要选气温较高的天气和田里的水不能太深,刚刚没过泥巴,最好泥鳅喜欢早上出来见见阳光和吸收氧气,上午八九点,太阳照射着禾田,气温上升,泥鳅便钻入泥里乘凉呢,在表面会留有洞眼儿,手指顺着洞眼儿轻轻往里走,总会摸到泥鳅,我一个堂哥最会摸泥鳅,我经常跟着他一起去外面摸泥鳅,去禾田地里摸泥鳅,有一次堂哥叫上我,我尝试好几次也没有成功,我很懊恼生气,又怪自己笨手笨脚。
堂哥见教我的办法没用,他又叫我找了一个最实用的抓泥鳅的办法,首先找到泥鳅生长的水圳,在淤泥较厚处选一段两三米长距离,把上游的水堵住,引到别处下游再用泥巴截住,不然不让流水到回来,接着用盆儿把这段水军的水舀干。再用双手把淤泥翻个底朝天儿,这抓泥鳅的方法管用,泥鳅无处可逃,我一上午可以抓十几条泥鳅,但缺点是太累人了,这种方法很有效,这种方法很有效,但是一旦碰到善于震动的黄鳝就不好对付了,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条擀面杖大小的黄老黄鳝一看就要到手了,一不小心滑出手掌,钻进田埂就不见了,我赶忙叫堂哥来帮忙,堂哥并不急于下手,而是问我黄鳝粘到哪里了,堂哥朝我指着的方向走去,忽然用脚猛跺一下,然后让我继续往黄鳝钻洞的方向翻了一把不一会儿,堂哥在跺脚处发现了黄鳝,说时迟那时快,直接一把抓住黄鳝的尾巴,用力往回头一拉一甩。
堂哥煞有介事的说,用脚在黄鳝打洞的方向猛踩,一来可以把黄鳝前进的道路踩紧实,黄鳝不能轻易能钻进去,后来黄鳝赶到前面,有危险也不会继续向前,所以容易被抓,然而我抓泥鳅的运气总是不佳,有时一晌午抓不到两三条。堂哥见我垂头丧气的模样,总会分一斤个半斤,三两儿,让我拿回去烹煮,一家人品尝泥鳅的美味,抓泥鳅快乐的日子一直延续了几年,直到我读初中那年,堂哥招工到水泥厂去上班儿,我也在学校寄宿。
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我再也没有抓过泥鳅,自从大学毕业离开了家乡,至今也有20来年了,离开乡村后,再也没有体验过抓泥鳅的乐趣,去年中秋刚过,忽然接到弟弟的电话说,堂哥要到我们住的小城来玩。
临回家,堂哥说这次回家去抓几斤泥鳅,我以为堂哥想吃泥鳅了,就说农贸市场有的卖,我去买两斤。堂哥说城里卖的泥鳅是饲料养的,家里和田里面的是野生的,比起市场里面买来的要有营养,而且味道好多了,第三天堂哥来了,还真提了大半桶泥鳅。堂哥说,现在乡下泥田里的泥鳅少了。两个上午才抓了这么一点点,我提着这桶泥鳅,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手中的泥鳅沉甸甸的似有百十斤重。
那一晚,我已经戒酒多年,但是我还是陪堂哥喝了三大碗,我想这一辈子总有机会能和堂哥一起抓泥鳅,像童年那么快乐该多好。
齐帆齐第三期写作营(9)篇1726字,共1301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