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内心对话浙中廊诗群
离情别绪——初析唐代诗人对“大江”共诉衷肠

离情别绪——初析唐代诗人对“大江”共诉衷肠

作者: 陈水河 | 来源:发表于2020-01-05 19:51 被阅读0次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最近,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诗之后,发现唐代诗人撰写江与月的诗歌特别多,难道背后另有隐情?一探究,原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对江水有着天然的感伤,如把滔滔江水视作时间的流失,生命的流逝,朝代的变更,且把大江当作一个风险与美丽同在的地方,因而心中生愁生恨,也因而心里有着万千的别离情绪。这个,恐怕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头的诗人们很难体会到的。

简友摄

都说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难懂,主要是诗歌中意象用得太多,而我们又习惯用已有的知识去解读他的诗,结果越解越与诗人自设的主题越远。好在他有一首诗非常贴近白话,这就是《暮秋独游曲江》,但我们最好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解读它。诗歌很短,却意味深长。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第一第二句用了重叠的手法。他讲自己在暮秋看到了枯萎荷叶,联想到了在春天时生长的田田荷叶。这只是一个现象。应该说,这个现象本身并没有主观的爱恨在里面。可是诗人的个人主观性加了进来,所谓“春恨生”、“秋恨成”中“恨”的主体都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有自己的执着,没有办法将这些当作客观世界中的一个现象。

第二第三句那就更好解了,虽然自己站在江头,但因为自己“身在”才觉得情在,而情长则与江长有关,具有明显的个体生命意识。

离情别绪——初析唐代诗人对“大江”共诉衷肠

我们再随韦庄去看看他笔下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金陵为此六朝的都城。诗中写的“江”,自然是长江。

让我们又随着伟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并序》移步到九江郡。九江郡就是诗中提到的浔阳、江州的治所,今江西九江。他把客人送到湓浦口之后,本来就可以返回,但因为听到的琵琶声不是那个“呕亚啁折难为听”,故事就来了。原来那个老来色衰、嫁给商人的京城歌妓也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正因为白居易与京城歌妓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诗人才会一声长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关文章

  • 离情别绪——初析唐代诗人对“大江”共诉衷肠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最近,看了《唐诗三百首...

  • 对卿诉衷肠

    对卿诉衷肠 川夏 漫无目的的游荡 没有属于我的地方 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 独行的脚步 未曾过多停留 孤独的影子紧缀身...

  • 古体诗 -- 七绝-- 《 凉城 》

    心有日月随大江, 忽闻古城青草香。 天转青色欲来雨, 更与何人诉衷肠? ...

  • 在旭日初生的黎明 同你肩靠着肩 共赏日出美景 共诉衷肠

  • 诉衷肠

    芙蓉泣,香兰笑 梅花落,桃花夭 一曲霓裳羽衣 一句落幕衷肠

  • 诉衷肠

    此生常恨 天涯孤旅 梦碎它乡 人老一方 心事为谁 情多难载 七尺之躯 也易区区柔肠岁 荒废人间 功名难成 薄情花蕾...

  • 诉衷肠

    旧海棠, 零落成霜。 梧桐泪断相思梦, 织女牛郎。 一曲终罢人终散, 谁能诉衷肠? 冷月寒光, 收取花枝空埋葬。

  • 诉衷肠

    去买药的时候,她在打点滴。 大儿子躲债,小儿子撞死了人躲难。 一个八旬老人,独自种着十亩田。 变卖粮食的钱,来不及...

  • 诉衷肠

    最近频频失落,对未来充满恐慌。很想换个环境,换一批能在工作上你追我赶、相互提携的人,而不是妒忌攀比、尔虞我诈。这样...

  • 诉衷肠

    诉衷情 寄思 马诚 少年壮志为学求 不怕吃苦头 岁失步入中年 无暇停坐溪流 梦影旧 雨绵绵 霜打秋 回望故园 再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情别绪——初析唐代诗人对“大江”共诉衷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jc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