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儿子。爱憎分明形容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体现了个人的立场、观点与人生追求。魏文帝曹丕就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当上皇帝后,曹丕得新宠郭氏后就赐死妻子甄宓,只因一些流言;曹丕可以废掉于禁职位,可以要于禁性命,却故意要凌辱他,没有一点君主的气度;曾经有恩于曹操,一直被厚待的曹洪,就因为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同意借钱给他,财产全部被曹丕没收,还差点性命不保。但只要是真心实意顺服曹丕的,曹丕都真诚待之、恩宠备至。孟达不救关羽、在蜀国危难的时候投降了刚当魏王的曹丕,当曹军向导从刘备手里夺得了的上庸等三郡都交给他管理;曹丕逼汉帝献位后,并没有杀害,而是善待刘协;曹丕知道贾诩名声不好也知道其谋变能力,但仍然委以重任回报当初扶植上位的功劳;对发小曹休、曹真、夏侯尚更是恩宠备至,尤对夏侯尚非常信任,不仅给他特权,而且夏侯尚陷入感情纠缠的时候还用心拯救出夏侯尚,显示出曹丕对朋友的真情。对太子四友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对陈群的观点都很认同,提出的改革意见也是直接采用;每次出征时都让司马懿全权留守;将禁卫军交给朱烁;树敌很多的吴质担任河北军队统领。
曹丕因性格爱憎分明导致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得到确立和巩固,得到他们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此项制度受后人指责颇多,直接导致晋朝士族垄断政治、人事的局面。废除曹操的唯才是举改行九品中正,等于完全与士族达成妥协,进一步为司马氏等世族掌权埋下隐患。削弱亲族权力,忌惮于曹植曹彰的反水,曹丕削掉了王室权力,导致了士族有染指兵权的能力。至此士族有兵权有人脉,夺取政权只是机遇与时间问题。死后托孤司马懿、陈群、曹休、曹真,看似是2:2平衡,然而天意不均,曹真寿短,曹休遭遇大败淡出仕途,给了司马氏掌权的机会,加上诸葛亮的威胁,导致司马氏权威日重,曹魏政权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曹丕让我想起鲍叔牙来,管仲临终时没有推荐鲍叔牙为丞相,理由就是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鲍叔牙的确是一个正人君子,但过于较真,不会圆滑做人,如果让这样的人来做大官,今后一定会得罪很多人,对朝廷的团结是不利的。政治,爱憎分明是要不得的,要海纳百川,讲平衡:所有之人各取所需,各尽其能,但是又不完全满足他们的诉求,只是其彼此间相互排挤、竞争,以求大环境和谐;做人,爱憎分明也不行,要内方外圆,讲方圆:内方是指做人的棱角。方乃做人之本,也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则性。外圆是指与人相处的圆润和机巧。圆乃处世之道,也是指与人相处的灵活性。我们在做事情和与他人相处当中,要讲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艺术性。
其实曹丕性格爱憎分明也怪曹操吧!曹操立嗣最先考虑的是巧智称象的曹冲,曹操常在群臣面前对曹冲赞不绝口,“有欲传后意”。建安十三年曹冲病故,曹操悲痛不已,对前来安慰的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曹冲死后,曹操又意属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其文章诗赋被曹操“特见宠爱”。曹操远征东吴时勉励时年23的曹植要像自己23岁时一样有所作为,还曾明确表示“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与之相比,曹操对曹丕非常冷淡,他时常出难题考验这位实际上的长子,故意让他处于下风,可以说他弟弟们每天忙着作赋习武称象,他却只能在安徽种甘蔗,这是曹丕一步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性格最主要的原因吧!有传言说曹操死后,曹丕就马上接收了他生前的宫妃,真正的爱憎分明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