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经典国学文化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九章 无常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九章 无常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1-15 08:48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九章 无常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的思想,老子的意思是出门越远,见识越多,智慧越少。这恰好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思想相反。韩非子举了白公胜的故事来说明老子的思想,白公胜整天想着灭郑为父报仇,在楚谋划政变即使脸颊受伤也无所顾及,郑国人却说白公胜脸颊之伤都忘了,还能记得什么。言下之意就是白公胜已经忘记了郑国人的杀父之仇。韩非子说“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心在远处,就忘了眼前。韩非子的解释过于直接与具体,只说了老子原话的表意,并没有说明老子原话的哲学含义。任何哲学或思想概念具相化后,只能部分表达和表达部分。

老子认为见识越多,越容易被事物的表相迷惑,而认知不到事物的本质,用在郑人嘲笑白公胜一事上,意思就是郑国人远离楚国,并不清楚白公胜的政变计谋,没有掌握事物的实质,只是按事物的表相信口开河。韩非子用更正直白的话从白公胜的角度阐明了问题,说他心在远处,就忘了眼前。

为学与为道,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主体是人,其次所为之事,为学是学习人类社会已积累的知识,为道是体悟自然探究事物规律,最重要的第三为事的方式不同,为学是积累认知,像是打包装,一层摞一层,把“礼物”层层包裹起来,让人看起来高大上,而为道是剥离认知,像是拆包装,一层拆一层,层层拆完,最后看到“礼物”的真面貌。而这个礼物就是万物的本质。世俗世界需要层层包裹,来体现自身所谓的价值,而精神世界需要层层剥离,来体现事物的本质。唯物与唯心,真不好说。在老子看来,我们所有的见识只不过是层层包装而已。

对于圣人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或是圣人没人恒定行为的理解,韩非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个是: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意思是能够同时考虑远近的事情,所以《老子》说“不行动就全知道了”。笔者的理解是能力与智慧同在,就能达到老子所说的不行而知。第二个是: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意思是能力与视线同在,就能达到老子所说的不见面明。第三个是: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意思是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所以说“不去做就成功了”。总之,掌握了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就能达到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里的不为而成是指不自以为是,按规律办事,就能成功。

老子的认识论是指在宏观上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既不以个人意志转移“道”,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当知“道”以后自然不必行而后知。这是一种极为高深的思想,自然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容易被掌握和模拟。老子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本来的意思是想说明事物规律与掌握规律的重要性,放在当下,更显智慧。超算模拟核爆炸不就是老子思想的体现吗?

【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世人最想追求的事,但要实现却是异常艰辛。只有真正达到“为道无为”的境界才能实现,但要达到“为道无为”的境界就要“损之又损”,谁肯放下现有的一切呢,追还追不来,何谈剥离?其实,贤圣之说犹如珠峰,未登之前高山景仰,登上去后就是山高人为峰了。我们明白了老子的哲学含义,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加以遵循就好,比如开车要遵守交规,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做人要有责任心,明白付出才会得到,不断学习进取,与进俱进。中华民族的一切美德都是圣贤思想的社会化准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九章 无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gy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