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直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难得的是重逢。
刘若英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前期的宣传和炒作真的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满心欢喜的等待4月28日的首映,不料还没看到一半就失去了想继续看的激情。
电影根据刘若英的一篇小说《过年,回家》改编而成的,所以开头就是周冬雨和井柏然在春运列车上相遇,两个北漂年轻人来自同一个故乡、向往同一个北京,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
小时候,羡慕北京生活的有志青年,向往北京的生活,看着电视里那些去北上广打拼的小镇青年们,在公交车上,在广场上,在自行车上,张开双手与太阳肩并肩,总喜欢激动的对着北京喊话:“北京,我来啦!”
后来,成年以后,看到电影里有人在北上广深漂泊的时候喊话,就觉得这也太励(sha)志(bi)了吧。
《后来的我们》对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现的细腻程度,几乎要让所有人以为这是《北漂的我们》。
这部影片不算特别烂但也没多好,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有的都是俗烂套的爱情剧,而且整条逻辑线混乱甚至有点胡扯,开头有点搞笑,但这搞笑有点恶俗,真的挺让期待的人失望,只能说又是一部宣传大于内容的电影。故事真的是硬伤,全靠演员硬撑着。
整个故事的叙述以春节为主线,连接了乡情和爱情,但似乎并没有很多打动人的情节。
最能打动人的不是我们、也不是后来什么的,反倒是田壮壮饰演的有一点傲慢执念的父亲,即使儿子成功以后也依然固守家乡,如他所说“不管在哪儿,我们都是异乡人。”
守在老家,记忆里出去打拼的孩子就还是当时那个为了一盘游戏把自己锁厕所里的样子。
哪怕两父子坐在一起不说太多,但一笼屉粘豆包就代表了父亲对儿子离家在外打拼的态度,看似好像和白开水一样平淡,但总有种猝不及防的扎心。
整部剧90%都在卖情怀,很想吐槽的一点是,我以为分手的原因能摆脱俗烂套路,毕竟之前路演的风评让我觉得这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青春片,甚至产生较强的期待。
结果分手的原因是,男主没本事赚不到钱,脾气大还动不动跟人打架,天天游戏人生,不懂得拼搏努力去改变。
讲北漂,我不喜欢这种讲情怀的无病呻吟的影剧,打着情怀拍出了无法打动人的故事。
就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北京女子图鉴》,看似励志的北漂故事,告诫所有年轻的有志青年年轻时应该努力拼搏,不要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但是陈可的奋斗与拼搏努力好似靠了男朋友,追求高质量生活,追求LV……好多情节都没有打动人心,也无更多给人努力的学习。
全程影集冗长,叙述了10年的春节北漂的返乡情和爱情,两位主演演的北漂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么感人,剧情也有点啰嗦,人物刻画有点不足,似乎台词乱堆砌出来,金句鸡汤很多但反倒让人觉得有些架空。
我想说的是,没有什么我们,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后来。人生旅途中遇见的每一个人只不过是你人生的过客,也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而已。
和好与不和好似乎都不重要,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有时候不像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纵使当初万般假设如果成立,你我最后也依然不会在一起。
一切都是条件,一切都是结果。所以就不如活在此刻,活在当下,比操心柴米油盐、如何美白减肥、纠结琐事要幸福的多。好比现在,烦恼在优衣库跟宅男抢海贼的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