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酒风,真可谓五味杂陈。
在我所在的小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迎来送往,无酒不成席。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酒具,酒壶和小酒杯一统天下。酒壶和小酒杯有陶土烧制的,有瓷质的,有锡质的,有铝质的,有铜质的,有银质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亲眼见过的。据说还有金质的,很遗憾,我没有亲眼看见过。总体来说,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瓷质的酒壶和酒杯都位居榜首。
来自作者像册开喝之前,主陪方擦燃火柴,把酒瓶的火漆封口当众烧掉,以示酒的正宗,接着,把酒倒入酒壶里,再接着,把酒壶里的酒,分别倒入客人和陪客面前的瓷质的小酒杯里。接下来,主陪端起酒杯,说几句客套话,无非是一些自谦的场面语言,客人也随之回应以同等的客气话,然后,宾主双方共同举杯。
开场酒,共饮两杯。接下来,分别敬酒,都是两杯。主陪敬主宾,副主陪敬副主宾,依此类推。一圈下来,再反过来,主宾回敬主陪,副主宾回敬副主陪,依此类推。接下来,视其感情亲疏、关系远近、利用价值大小,以及酒量大小等等,自找对象,目的在于加深印象,宗旨是确保客人喝好吃好、心满意足。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行酒令。多数是划拳定输赢,少数是猜谜定输赢,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输家喝酒。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吃饱饭开始向吃好饭转变,酒风随之起了变化。之前延续几千年的酒壶和小酒杯等酒具,被盛咸菜的小碟子取代,大概是嫌之前的酒瓶倒入酒壶、再由酒壶倒入小酒杯不过瘾或程序烦琐,才这样做的吧。
来自作者像册由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屡禁不止,稍微上点档次的酒类相继推出了防伪标志,市面上,再也见不到火漆封口的酒瓶了。
酒席开始之前,主陪方当众拆开酒瓶包装,卸掉防伪标志,以示酒的来路正宗。接着,把瓶内的酒,分别倒入每个人面前的小碟子里。一个小碟子的容量在一两左右。
一开始,共饮两小碟子,接着就是敬酒了,程序还是延续之前的,先是主敬客,后是客敬主,一人次都是两小碟子,两圈下来,每人都喝半斤左右了。接下来就是加深感情酒,一圈下来,每人又是两小碟子。
当时的规矩是,酒量小的,从一开始就滴酒不沾,这样,即使到酒席结束,也没人怪你。如果到半道上,你突然又喝酒了,那么你就坏了规矩,大概率会被宾主双方联手灌醉。当然也有例外的,要么是领导,要么是贵宾,或者有求于人家,或者风险偏大,一般来说,没人敢于捍卫规矩的尊严。不过也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硬逼着领导和贵宾守规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事情被搞砸不说,更多的情况下,连赎罪的机会都没有了。
与此同时,猜拳行酒令,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是民风的剽悍换了方式?抑或是民风不再剽悍?还是文明程度提高了?均都无从考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50度以下的低度酒,同时,用小碟子盛酒,被酒碗和玻璃杯盛酒所代替。酒碗,分大号、小号两种。大号的酒碗,容量为二两左右,小号的酒碗,容量为一两左右。玻璃杯则不同,容量在二两到半斤左右不等,除了赌酒之外,一般都不倒满,视其情况而定。
来自作者像册无论是一开始的共饮,还是接下来的相互敬酒,或是再接下来的加深感情等等,之前的一口喝完一小碟子酒的状态,慢慢地也就很少见到了,最多就是多耗一点的模糊要求。但是,程序还是那些程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避免和减少了浪费现象,二是增强了透明度,三是趋向了人性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几乎每一年,无论县城还是乡村,都会出现喝酒喝死人的案例,参与人轻则要赔钱,重则还会承受法律责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透明玻璃材质的分酒器和与其配套的透明玻璃小酒杯。分酒器,有的有容量刻度,有的则没有。其实,这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酒壶和小酒杯的升级版而已。不同之处在于,一来透明,二来有刻度。目的是,便于相互监督,有利减少和避免浪费。
来自互联网,侵删由于喝酒喝死人现象的持续增多,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强行“走盅派酒”或“通关派酒”的越来越少,事先声明、喝酒随意、酒量自行把控的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低度酒依然一统天下,市面上,极少能够买到高于50度的白酒。
2012年以后,由于反腐力度的加大,尽管酒桌上的程序仍在延续,但之前的共饮两杯,接下来的相互敬酒两杯,以及后来的加深感情两杯等等,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一律改成了三杯,其意义不言而喻——刻意地避开那个“双规”中的“双”字和“两规”中的“两”字,真是贻笑大方!
写到这里,已到晚饭时分,请客的,吃请的,有的已经就座,有的正在赶赴饭局途中。但愿请客的和吃请的,既能开怀畅饮,又能饮酒有度。因为,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喝了多少酒,而在于共同享受快乐时光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