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社:孔子及弟子1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16 05:05 被阅读0次
孔子和他的弟子门人1

孔子十五志于学,五十志于官。可他并没有学到经世致用的学问,也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终于在堕三都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开始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游荡生活。即使这般处境,还挑肥拣瘦,秦国不去,燕国不去,想去强大的晋国没去成,想去楚国人家不要。在东周腹地游走了十来年,郁郁不得志,最终回到家乡。

孔子和他的弟子门人1

孔子“封王拜圣”的事情,发生在身后的好几百年,这是基于意识形态需要而搞出来的“人设”,并不是真实的孔子。统治者打着孔子旗号所宣言的思想,也无法代替孔子本人的主张。这是学习儒家思想,不得不区分的。孔子政绩平平,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他带出一帮能干的弟子。

至于孔子有多少学生,司马迁提供了两个说法。《孔子世家》说有三千多,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这是附会秦汉之际学术学搞出来的“吉祥数”。《仲尼弟子列传》说授业身通有七十七人,这大概是从《孔子弟子籍》抄过来的话。

新式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制是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的。几十个人坐在一个教室,由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好处在于“批发式”的传播知识,缺点在于同样的讲授未必适合每个人。孔夫子跟他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说“三人行”,“因材施教”。大体上是三两个人,促膝谈心,同一个问题,不同点学生来问,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当代人就比较好奇,孔门弟子三千,是如何教出来的呢?甚至有人怀疑孔子根本没那么多的学生。三千是个夸张说法,后世形容“桃李满天下”,也是用“弟子三千”来说事的。因为“先师”就是三千,后来的人,即使用班级授课制教了上万人,也不敢超越先师这个数字。

吕思勉提供了一种说法,叫做“讲学者不亲授”。他把学生分为很多层次,上短期培训班的,属于外围学子,还有在籍的相对长时间学习的。至于真正的大师,这些人一般是见不到的。就跟学太极拳一样,现在过去,有名气的师傅一个都见不到,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在教拳授艺。

至于颜回、子路、子贡等这些核心弟子,属于登堂入室的。这些人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登门未未入室的,没进过老师家门,没进过老师屋里,在院里溜达,听听公开课什么的。另一种是登门入室的,可以进老师客厅,听老师亲授。比如马融,弟子四百多,登堂入室的只有五十几个。见不到老师面的学生,由学生来带,转相传授。《论语》里面有类似的记载,大徒弟在屋里跟老师对话,等老师走了,很多人追着大徒弟,问刚才老师讲了些什么?

反观墨家,同样是弟子众多,墨家更像是帮会,而不是学术组织,带艺从师的人不在少数。墨家首领叫“巨子”,核心弟子各有所长,彼此分工,像是某些堂主,同样是弟子带弟子的形式。墨子跟弟子之间的关系,除了先生和学生的关系之外,还有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远不如孔子这般亦师亦友的亲密。

相关文章

  • 读书社:孔子及弟子1

    孔子十五志于学,五十志于官。可他并没有学到经世致用的学问,也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终于在堕三都的政治斗争中败...

  • 读书社:孔子及弟子2

    造神运动,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数见不鲜。在无数次朝代与权力更替之中,借尸还魂,屡试不爽。真龙天子英明神武,无...

  • 论语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

  • 《论语》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

  • 论语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

  • 孔子简历及孔子主要弟子

    《论语》入门,建议选杨伯峻《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等著作。

  • 学《论语》,悟思想,促学习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

  • 【国学与化学】《论语》

    论语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

  • 《论语》与孝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社:孔子及弟子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hz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