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五志于学,五十志于官。可他并没有学到经世致用的学问,也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力,终于在堕三都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开始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游荡生活。即使这般处境,还挑肥拣瘦,秦国不去,燕国不去,想去强大的晋国没去成,想去楚国人家不要。在东周腹地游走了十来年,郁郁不得志,最终回到家乡。
孔子和他的弟子门人1孔子“封王拜圣”的事情,发生在身后的好几百年,这是基于意识形态需要而搞出来的“人设”,并不是真实的孔子。统治者打着孔子旗号所宣言的思想,也无法代替孔子本人的主张。这是学习儒家思想,不得不区分的。孔子政绩平平,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他带出一帮能干的弟子。
至于孔子有多少学生,司马迁提供了两个说法。《孔子世家》说有三千多,其中优秀的有七十二人。这是附会秦汉之际学术学搞出来的“吉祥数”。《仲尼弟子列传》说授业身通有七十七人,这大概是从《孔子弟子籍》抄过来的话。
新式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制是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的。几十个人坐在一个教室,由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好处在于“批发式”的传播知识,缺点在于同样的讲授未必适合每个人。孔夫子跟他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说“三人行”,“因材施教”。大体上是三两个人,促膝谈心,同一个问题,不同点学生来问,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论语》中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当代人就比较好奇,孔门弟子三千,是如何教出来的呢?甚至有人怀疑孔子根本没那么多的学生。三千是个夸张说法,后世形容“桃李满天下”,也是用“弟子三千”来说事的。因为“先师”就是三千,后来的人,即使用班级授课制教了上万人,也不敢超越先师这个数字。
吕思勉提供了一种说法,叫做“讲学者不亲授”。他把学生分为很多层次,上短期培训班的,属于外围学子,还有在籍的相对长时间学习的。至于真正的大师,这些人一般是见不到的。就跟学太极拳一样,现在过去,有名气的师傅一个都见不到,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在教拳授艺。
至于颜回、子路、子贡等这些核心弟子,属于登堂入室的。这些人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登门未未入室的,没进过老师家门,没进过老师屋里,在院里溜达,听听公开课什么的。另一种是登门入室的,可以进老师客厅,听老师亲授。比如马融,弟子四百多,登堂入室的只有五十几个。见不到老师面的学生,由学生来带,转相传授。《论语》里面有类似的记载,大徒弟在屋里跟老师对话,等老师走了,很多人追着大徒弟,问刚才老师讲了些什么?
反观墨家,同样是弟子众多,墨家更像是帮会,而不是学术组织,带艺从师的人不在少数。墨家首领叫“巨子”,核心弟子各有所长,彼此分工,像是某些堂主,同样是弟子带弟子的形式。墨子跟弟子之间的关系,除了先生和学生的关系之外,还有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远不如孔子这般亦师亦友的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