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郦姬之乱,太子申生挂了,重耳、夷吾流亡国外。
夷吾党的晋国大夫郤芮给夷吾出主意,要夷吾给秦国馈送重礼,实际就是割地,以请求秦国帮助他回国,并对夷吾说:“人实有国,我何爱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人家都把国家占了,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如果能回国,不仅有百姓,更有国土。送点地有什么了不起?”
根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夷吾是想给秦穆公贿赂黄河以西以南的五座城池。
夷吾听从了郤芮的建议。
郤芮直接跟秦穆公面谈。秦穆公问:“公子在国内有什么可依靠的势力?”郤芮回答说:“臣听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党羽,有了党羽必定就有仇敌。夷吾打小就不好侮弄人,即使跟别人争斗也不过分,长大了也是这样。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秦穆公对大夫公孙枝说:“夷吾可以安定国家吗?”公孙枝说:“臣闻之,唯则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文王治国,就是如此。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无爱好,无厌恶,就是说不猜忌也不好胜。夷吾既猜忌又好强,要回去定国,难呀!”秦穆公说:“猜忌就多怨恨,又哪里能够取胜?这正是对秦国有利啊!”
齐国也出面了。齐国的隰朋率领军队会合秦军而使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出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是一首叙述周王先祖功德的诗,是周部族的开国史诗之一,是一首颂诗。《毛诗序》:“《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诗有八章,每章十二句,依次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文王的功业。《皇矣》强调了周人“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这是周人成功的关键,是全诗的主题。
全诗较长,“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在诗的第七章: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大:注重;以:犹“与”、“和”。长:挟,依恃;夏:用榎木制作的打人工具,刑具;革:皮鞭,也是刑具。顺:顺应;则:法则。仇方,这里是友邦的意思,仇是匹配的意思,不是仇人、仇敌的意思。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崇:古国名,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这一章的大意是:
上帝告知文王说:你很有德行,对待子民,既不疾言厉色,也不使用刑具。你的这种做法,虽然你没觉得怎么样,但实际上你是在遵循了天意。上帝还对文王说:有事和友邦咨询,和兄弟商量。拿起你那些爬城的钩援,和你那些攻城的车辆,去讨伐攻破崇国城墙吧。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出自《诗经·大雅·抑》第八章(全诗参见《诗意春秋013|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辟:修明。俾:使。臧、嘉、淑都是美好、美善的意思。止是举止行为。僭:超越本分,僭越;贼:残害。鲜:少。则:法则。彼童而角,是指总角童子。古时少年受冠礼前,头发梳成两个小辫子,就像两个角。虹:同"讧",惑乱。
这一章的大意是:
修明你的德行,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要谨慎,行为端庄,仪容端正,遵守礼仪。不犯上不害人,这就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人家送我一篮桃,我送你李子来回报。你不是小孩子,他们不明事理。
郤芮的意思,夷吾在晋国无党派,无宿敌,无恩无怨,不会有人反对他。而公孙枝在这里引用“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和“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意在论证其“唯则定国”的观点。凡事都是按规矩来。夷吾“言多忌克”,既猜忌又好胜,且为了回国,不讲原则,割地求援,终难长久。
夷吾回国为君,秦穆公夫人(晋献公之女)把太子申生的妃子贾君,也就是夷吾的嫂子,托付给夷吾照顾,还希望把因郦姬之乱而流亡在外的公子们召回国内,但夷吾既“烝”于贾君,也没有召回公子。本来说给跟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高官厚禄,也没有兑现。答应给秦穆公的五座城池最后也没有给。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买粮食,秦穆公卖给他们;秦国发生饥荒,夷吾(晋惠公)竟然不卖给他们粮食。
就是这样一个人,秦穆公决定讨伐他。韩原一战,夷吾被俘。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