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
《聊斋志异 龁石》蒲松龄笨拙地拍了一次马屁

《聊斋志异 龁石》蒲松龄笨拙地拍了一次马屁

作者: 觉史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18:24 被阅读7次

《聊斋志异 龁石》是讲一个怪异的道士爱吃石头。

吃石头并不特别罕见,古今中外,时有案例。

蒲松龄的这个故事讲述得一般般,接近敷衍,结合背景知识认真捋一捋,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说蒲松龄敷衍,比较王士桢关于此人记录,就可以看出来。

《聊斋志异》原文: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久之,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既数年,念母老归里,渐复火食,犹啖石如故。向日视之,即知石之甘苦酸咸,如啖芋然。母死,复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

王钦文是王士桢的爹,亲的。

所以,另外一条记录来自王士桢。他在自己的《池北偶谈 啖石》有:“仙人煮石,世但传其语耳。予家佣人王嘉禄者,少居劳山中。独坐数年,遂绝烟火,惟啖石为饭,渴即饮溪涧中水。遍身毛生寸许。后以母老归家,渐火食,毛遂脱落。然时时以石为饭,每取一石,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以巨桶盛水挂齿上,盘旋如风。后母终,不知所住。”

蒲松龄写了80个字,王士桢写了104个字。

蒲松龄介绍时多了一句“新城王钦文太翁家”,8个字,在王士桢那里,只需要简单说“予家”,扣除多出的6个字,则蒲松龄写得更短,并且干巴巴的。

所以,此文的重点在这8个字中的“王钦文太翁”上,而非“王嘉禄”,这倒不是我瞧不起佣人。

蒲松龄和王士桢不同的地方是蒲松龄点出了王嘉禄的具体工作,圉人,马夫;王士桢只说是佣人,看来蒲松龄还是做的点调查的。

为何蒲松龄没写名字,我认为不是蒲松龄不知道,而是王嘉禄此人真实存在,且在当时颇有名气,他的事迹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里有类似的记载,此人是个道士,字无休,出家的地点在崂山本宫,即太清宫。至于周宗颐写书说王嘉禄是元朝人,我认为是误记。周撰写《太清宫志》是在1941年,已经快到不能成精的年代,距离蒲松龄的16XX年都快过去三百年了,弄错个出生年月很正常。王嘉禄除了吃石头,其他都普普通通,是个平凡不能再平凡的道士。

两个作者另外不同的是,蒲松龄写了王嘉禄还吃松子,请注意,蒲松龄安排的顺序,“松子及白石”,松子在前,是主食,石头是辅食。修道有一种方式叫辟谷,道教高人葛洪推荐食松子来代餐,可以少吃。在没有减肥药的年代,松子被硬性赋予了这项功能,一是山中便于获取,二是扛饿,装X效果杠杠的。

王士桢不提松子,只说王嘉禄吃石头,渴了喝溪水。喝水这句有些多余。但是第一句“仙人煮石”是蒲松龄的疏忽或者忽略。两个人都提到了“映日视之,即知其味甘咸辛苦。”和崂山道教服云母法吻合,最早唐代就开始出现在道士的餐桌上了,孙思邈就有食云母方。云母,极薄片状,透明,可以对着太阳光来分辨口味。

龁石或者啖石,不是拿着石头就啃。那是体内缺铁的异食癖患者做的。崂山道士食云母,是要煮的。宋代道士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笺》有详细的云母食谱,大致云母先要煮,然后捣成细粉搓丸,才可能吃起来“如啖芋然”,像啃芋头,否则蒲松龄会写“如吃薯片”,脆脆的。

第三个不同是蒲松龄记录王嘉禄小时候去崂山学道,而王士桢则含混地说王嘉禄小时候住在崂山。

第四个不同点,蒲松龄没说王嘉禄野化后“遍体生毛”的长度,王士桢说“寸许”。

最后,关于王嘉禄的结局,蒲松龄说他“复入山,今又十七八年矣。”而王士桢简单说“不知所住”,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比较这些异同点,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王嘉禄的基本状况要明确,而王士桢对王嘉禄本人具体情形并不了解,但是,对于王嘉禄的修道,细致到毛发,他感兴趣是东西和蒲松龄不一样。

关于圉人,《论语 乡党》里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说的是孔子的车库着火了,孔子下班后看到,问管家有人受伤没?没问财产损失。

圉人是养马的,马好的话,要每一匹配一名圉人,每4匹配一名圉师,即驯马师,大约12匹马配一名趣马,即管理人员。孔子大约有15-20匹马,圉人也差不多这个数。烧死圉人的概率要大于烧死圉师和趣马。

所以孔子关心的是底层圉人的安危,是孔子“仁”的体现。

王士桢关注焦点不在人,而在道,与蒲松龄比较起来,少“仁”。

但是,关注道家传奇能让文章读起来更有趣,这一次,中国顶级文学家略逊于三流诗人,何故?

聊斋涉及王士桢的地方还挺多的,也有其他篇目是两个人都写过的,王较蒲明显不如,比如《崂山道士》。

往远了扯,和蒲松龄的老板以及王士桢的爹都有关系。

雇佣蒲松龄当家教的毕家与王家三代姻亲,毕际有及其兄际壮之妻皆为王士祯的从姑母。

我们再说王士桢的爹。

钦文是王与敕的字,他别字匡卢,顺治二年拔贡,学历和蒲松龄一样。按王士桢的说法,王与敕有机会做官的,顺治三年,“有司举荐,以服侍年迈父亲为由不仕。”有个当官的推荐他去担任个职务,丫不干。

王与敕是明万历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象晋最小的儿子,他的大伯王象乾是明兵部尚书,《聊斋志异 王司马》讲的就是王象乾威震九边的故事。

到他这一辈,进士二加一,二哥王与胤、王与襄加上五进士王与仁;举人4位,未中举而授官到任的5位。

王与敕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三个进士儿子。

所以,王渔洋着重强调他老爹是被举荐过的,只不过尽孝大过尽忠。

王渔洋之心,路人皆知。

给毕际有打工的蒲松龄肯定也知道。

蒲松龄是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到毕家打工的,时39岁。此后在毕家干了30年。

一般专家认为蒲松龄是到毕家后,工作稳定才开始写聊斋,主要创造时间是康熙十八年到康熙二十七年。

由此,可以推测出王嘉禄是顺治十八年或康熙元年到康熙九年或康熙十年期间出家崂山的。

那么,大胆推测《龁石》可能写作的年份应该是在康熙二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七年。

康熙二十六年正月,蒲松龄老板毕际有的侄子毕盛钰病故,毕盛钰子毕世持哀毁卧病。而王士桢恰好在家丁父忧,因此有条件去毕家吊唁,从此拉开了蒲王交往的序幕。

而此时已经是蒲松龄创作巅峰的末端,文字上的略有失色。作为一个小说写手兼屡试不中的老秀才,蒲松龄希望能够得到王士桢的提携,获取一定文坛肯定。

王士桢参加好友的葬礼,难免不回忆前不久自己父亲的去世,也少不了向旁人说起其父虽然拔贡,学历低,但是......

如此,前文我说最重要的是“王钦文太翁”不全是小人之心度文豪之腹,不然蒲松龄可以换成“王渔洋家”,多简洁。

相关文章

  • 《聊斋志异 龁石》蒲松龄笨拙地拍了一次马屁

    《聊斋志异 龁石》是讲一个怪异的道士爱吃石头。 吃石头并不特别罕见,古今中外,时有案例。 蒲松龄的这个故事讲述得一...

  • 阅读3

    贾谊《治安策》节选 ——分封制 晁错《论贵粟疏》 《聊斋志异》 董生 龁 石 庙鬼 陆判 司马相如...

  • 那个吃石头的人还好吗?

    见 《龁石》作者:蒲松龄 原文: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幼入崂山学道。久之,不火食,惟啖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

  • 《聊斋志异》短篇集二三 龁石

    蒲松龄 原著 新城王钦文的太翁家,有一马夫姓王,幼时入劳山学道,许久,不吃熟食,惟咬嚼松子及白石,遍体生毛...

  • 魅的腹语

    ——重读《聊斋志异》 在蒲松龄笔下缠绕成一株植物, 在石上刻下光阴, 在空谷舞,惊动黄昏 等...

  •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之意,“异”之奇异故事,《聊斋志异》...

  • 对联故事078-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有一个姓石的乡绅,不服蒲松龄的才学,要与他一比高低。这天,...

  • 故事|考城隍

    偶像说他的偶像是蒲松龄。 二话不说,找出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来读。 以前对《聊斋志异》略知一二,但没有拜读过。...

  • 亦真亦幻、亦人亦鬼、因心就好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电视剧都不知道翻拍了多少篇,每次看,都不会腻,都觉得很精彩有趣。 小时候,...

  • 颠道人

    摘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恶搞芝麻官) 颠道人,不知姓名,寓蒙山寺。歌哭不常,人莫之测,或见其煮石为饭者。 会重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斋志异 龁石》蒲松龄笨拙地拍了一次马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oi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