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头,特种部队不叫特种部队

作者: 丘八史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16:44 被阅读360次

    随着特种部队的热炒,大量国军特种部队抗日的作品又被东施效颦地照着西方特种部队的模板制造出来,像什么《委员长的特种卫队》呀、《特战先驱》呀、《我的特一营》呀、《远征远征》中的刺刀别动队呀等等。追风是文化圈的常态,这好理解,但非要用这八十年代后期才引进的特种部队标签往抗日军队的脸上贴,今为古用,就是YY了。

    那年头的特种兵,不是今天的特种兵

    在浏览民国时期的书籍文章时,经常会看到“特种兵”、“特种兵纵队”的描述,比如陈诚、白崇禧、何应钦等军事报告书中屡屡出现的“特种兵”,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编制序列中的“特种兵纵队”、“特种兵司令部”等等,有些人误认为那就是今天概念上的特种部队了,不是的。那时的特种兵,指的就是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因为那时的军队是以步兵为主,因而步兵以外的兵种,一概称作特种兵。在这一点上国共两军的用语习惯是完全一致的。陈诚等口中所称的特种兵,就是炮兵、工兵、骑兵等兵种部队;解放军的特种兵纵队,也就是炮兵装甲兵纵队。这一特种兵的概念使用的时间很久,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更晚,在民间乃至军队内部,对炮兵、工兵、通信兵、防化兵等,都仍然在使用特种兵的俗称。

    这时的特种兵,显然不是今天人们理解的特种兵了。

    旧军队中,有特务连、特务营、特务团、特务大队等编制,那这是不是特种部队呢?也不是。旧军队中的“特务”二字,多数情况下,就基本等同于“警卫”二字,那大致就是警卫连、警卫营、警卫团,主要负责长官个人或指挥机关的警卫,没有或少有渗透奇袭等特种作战任务。少数情况下,是在编制番号之外另立名目增编的单位,不能按编制序列命名,故用“独立”或“特务”等命名,这就和步兵单位没什么两样,同样不是专门的特战单位。

    有人说国军的宪兵就是特种部队,并杜撰出六百宪兵击败两万日军的神话故事。这故事YY的太离谱,说起来都脸红。宪兵就是军风纪部队,专司内部秩序维持与武力弹压,少有对外作战任务,国军中的宪兵也大致如此,与特种部队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旧军队中的特种作战与特种部队

    在中国,现代意义的特种部队概念,迟至1982年的《军语》中还没有出现,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或者直到海湾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接受特种部队这一称法,也才开始着手组建现代意义的特种部队。

    特种部队的概念在中国的历史不超过三十年,但这不代表中国的特种作战落后于洋人,相反,在特种作战的运用上,中国人远远走在了西洋鬼子的前列。

    和西方的正规作战比起来,中国自古就更注重奇战,而这奇战,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特种作战。远古的战例不说,就是民国以来,这样的特种作战便可举出很多很多。

    比如刘震寰观音山之战。1923年初,原受孙中山所委的广西靖国军总司令沈鸿英叛孙中山,围攻忠于孙之滇军范石生部。时范部困于广州近郊观音山,沈军围攻甚急,范求救于同样忠于孙中山之桂军刘震寰,刘遂精选五百官兵,配备轻机枪40挺,另每人配备一支驳壳枪,一支手电筒,由刘亲自督率,并以部将覃德为先锋,超小路半夜潜伏攀登,直插沈军驻地,趁其熟睡之机,500支手电一起打开,40挺轻机枪与数百支盒子炮猛扫,第一波攻击便杀毙沈军主将李易标,打掉其指挥中枢,失去指挥的数千沈军群龙无首,很快瓦解溃败,范石生之围遂解。

    500精壮,500支驳壳枪,500支手电筒,40挺轻机枪,这装备,这打法,绝对称得上特种作战了。那时,驳壳枪虽然已经红遍了中国,但手电筒在当时还是十分时髦的玩艺。特别是这40挺轻机枪,就更是罕见。罕见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到了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包括西北军在内的很多部队还没见过轻机枪长什么模样;到了全面抗战暴发时,川军邓锡侯部每个团也才只有两挺重机枪,还没有轻机枪呢。

    比如方永昌玉麟山之战。1924年,直奉两军大战于长城线上,奉军第二军张宗昌部向直军第二军董政国部发展进攻。玉麟山一线,董政国部凭险构筑严密的防御工事,配备足够数量的马克沁机枪,让进攻一方的张宗昌屡屡冲锋都无法得手,血战多日,难分胜负,战场呈胶着状态。情急,重赏之下,张部团长方永昌挑选并亲率精壮士兵200人,每人配备伯格曼手提机枪一支,在尽是峭壁悬崖的玉麟山北峰攀登偷袭,而董军万万没想到这样的天险能够被克服,因而疏于防御,形成空挡。待方永昌率军摸到山顶,200支冲锋枪一齐扫射,刮风一般就将守军赶下山去,占领了制高点,最终为奉军的进攻撕开了一条口子。

    这装备,这打法,也是地道的特种作战了。1924年的时候,冲锋枪也还十分罕见,200支冲锋枪集中使用,就更具震憾效果,守军董政国部官兵,就从没见过这支奇兵手里的家伙,看到枪筒上那么多的眼(散热孔),还以为每个眼都能射出子弹呢。所以董军之败,也败在了心理的恐惧中。

    旧军队中与今天的特种部队最相像的,要数冯玉祥部队的手枪旅和张宗昌部队的“大个子旅”了。大概因为冯玉祥与张宗昌个子长的高,便也于军中挑选同样身高体壮反应机敏者组成一旅奇兵,每兵配备盒子炮一支,冲锋枪或马枪一支,大刀一把,个别单位还配备自行车每兵一辆,施行比一般士兵更严格的特种训练,平时担任长官的警卫,打起仗来专门担负奇袭、穿插、渗透等特种作战。特别的编制,特别的装备,特别的训练,特别的作战样式,这显然就是兼顾警卫职责的特种部队了。

    图1  盒子炮、花机关、大刀片、自行车,军阀时期一支不叫特种部队的特种部队

    红军四渡赤水之前,曾失利于土城,而其对手郭勋祺部,就是川军刘湘重点建设的特种劲旅。据未经考实的说法,该旅的编制、装备极特殊,三三制编制的每连第1、4、7班,是步枪班,装备七九口径步枪;第2、5、8班,是冲锋枪班,装备仿汤姆逊冲锋枪;第3、6、9班,是手炮班,装备47毫米小迫击炮。先甭说别的,光看这家伙,也很有几分特种部队的范儿了。红军在土城失利,是否与遭遇这支奇兵有关呢?

    当年的内战,这样的特战编组还可举出很多,比如川军罗泽洲部的手提机枪团,比如黔军袁祖铭部的长管驳壳枪旅等,就都多多少少体现出特种部队的影子,但,他们都不叫特种部队。

    到抗战时,这种特种部队性质的小部队范例仍然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伊东游击纵队敌后爆破工作队,全队30人,队长上尉(少校),下分三个分队,每分队10人,分队长中尉(少尉)。分队下辖三个组,每组三人,组长准尉,队员全部上士军衔。该队自1938年5月组建,至1942年6月王果亭牺牲后解体,四年间,一直活动于敌后,爆炸敌铁路、车皮、桥梁、汽车、仓库、营房等二百多次。这又是一支典型的特种作战分队,但他们也没有特种部队这样的名称。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训练了最具现代意义的特种部队

    五十岁以上的人们知道这个“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大概与著名的小说《红岩》有关,在该小说中,中美合作所被描绘成专门针对中共地下党的特务机构,但实际上这个合作所除了本部地址恰好与关押政治犯的白公馆、渣滓洞相邻外,与国共之间的斗争全无丝毫关系。它是1943年4月中美两国出于抗日目的,为收集交换军事情报、探测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部队而设立的军事合作机构。只是因为与美国合作的中方参加者军统同时又是“白公馆”、“渣滓洞”中对付共产党人的特务机构,因而很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码事儿。

    该特种合作所的培训内容有三民主义、步兵操典、筑城、通讯、防毒、化装、擒拿、游泳、国术、轻武器射击、爆破等。培训对象主要是“现有沿海之情报布置与各铁路破坏队、军委会别动军与忠义救国军及泰国挺进军。”

    从1943年4月到1945年8月,该合作所共计开办了11个训练班和8个专业培训班,经训练后的人员先后编组为别动军8个纵队、忠义救国军3个纵队、长江突击队、铁道破坏队等敌后游击部队。

    经中美特种合作所训练的部队,近战武器配备的十分精良,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M1911A1手枪、UD冲锋枪以及各种爆破器材应有尽有,特别的密集,几乎达到全部自动化,是包括五大主力在内的美械部队也望尘莫及的。

    图2  军统武装忠义救国军一个班的照片。三支汤姆逊冲锋枪,九支M1卡宾 枪,近战自动火器能达到如此程度的,当年也仅此一家。

    上述军统武装经中美合作所训练后,在敌后进行了一系列很具现代意义的特种作战。据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小夏统计,其主要战绩:

    1944年5月14日,别动队绥远独立支队同装备7辆坦克、装甲车的600余日军激战3小时,击毁日军坦克2辆、装甲车4辆,击毙日军70余人。

    1944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衡会战中,湘鄂赣边区行动总队在长沙附近埋设地雷,毙伤敌1000余人。衡阳保卫战期间,中美所别动军第二纵队组织300人敢死队,于6月下旬攻占株洲,并坚守几天。在长衡会战期间配合正规军游击作战共153次,毙伤日军共1947人;别动军第四纵队长沙会战期间游击作战共34次,毙伤日军1100余人。合计毙伤日军4000余人。

    1944年下半年,别动军第一纵队曾袭击广州附近日伪军51次,累计歼敌1500余人。1945年初集中破坏粤汉铁路南段。2月出击32次,俘日伪军156人,炸沉汽艇7艘,毁飞机1架,炸毁桥梁7座。别动军第二纵队袭击粤汉铁路长沙至衡阳段,1945年1月先后出击30次,毙伤敌约800人,其中包括击毙一名日军将级军官。

    另据军统临汝训练班负责人文强回忆,1944年初,军统平汉铁路破坏队破坏郑州以北的黄河铁路大桥,炸毁该大桥桥身梁柱50余根,使平汉铁路中断两个月。

    中美合作所的突出成绩,更主要的还体现在气象探测与情报电侦方面,尤其在气象探测方面,曾给盟军空军以很大帮助。另外,军统在沦陷区对著名汉奸的暗杀活动,也是有很突出影响的。

    虽然军统游击部队从训练到装备都洋味十足,但仍然不叫特种部队,那时还不时兴这个叫法。

    特种作战应用最多最出彩的是中共军队

    特种作战一般是非对称作战,作战环境往往在敌之纵深之内,兵力对比敌众我寡。而中共军队从诞生到夺取政权的22年间,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严酷的内线作战状态,就恰好是这样的环境,于是,出奇兵以制胜就成为这支部队生存的必须和制胜的法宝,小部队的特种作战便被应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就说这抢渡大渡河战斗,就是一次最优秀的特种作战的典范。为什么这么说?一是人员特别精干,仅18个人。二是装备特别精良,每人一支盒子炮,一支花机关,一把大刀,四到六颗手榴弹,单兵自动火器达到了当时的顶尖水平。三是作战环境特别险恶。大渡河水深流急,船行十分的艰险,且在敌人步枪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无任何遮蔽。当年石达开在同一渡口也曾组织抢渡,但两拨精兵,六千勇士,没有一人能抵达对岸,全部作为礼物送给了龙王。四是战斗胜负对全局的影响特别关键。红军要抢渡的地点,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渡过去就活了,渡不过去,就将遭受与石达开同样的噩运。五是双方兵力特别不对称。对岸堵截的川军有一个营的兵力凭借天险和筑垒把守,而红军仅18名勇士,征服天险后,竟将守敌打挎,夺取了渡口。还有什么比这更牛逼的特种战斗?

    再说这稍后的飞夺泸定桥战斗。这是一个屡屡遭到别有用心者质疑和否定的战斗,当然这些质疑都早已被一个个铁证击灭。这又是一次货真价实的特种袭击作战。为什么夺取泸定桥用了一个飞字,是因为红四团是仅用了22个小时就从200里之外翻山越岭飞奔到战地的,到达桥头,驱逐守军后,走了一天一夜没得到片刻喘息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战斗,22名手持二十响与花机枪的勇士愣是从光溜溜的13根铁索上爬了过去,将在桥那端凭工事据守的川军一个连打挎了,世界上有哪一支特种部队创下过如此的惊奇?别说迎着对面敌人的火力了,就是和平状态下,哪个特种部队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有胆儿到那铁链子上爬一回试试?

    还有奇袭华山战斗,仅仅7名侦察员加上一名向导,就将有一个旅部和一个营据守的天险克服并占领了;还有奇袭白虎团战斗,13名侦察兵,就愣是把牛逼呼呼的白虎团的团部给端了。你能否在其他特种部队的战例中找到比这更牛的?

    在中共游击战争的历史上,有几支颇具特种部队风范的小部队,不能不提,红军时期鄂豫皖游击区的手枪团,便是其中之一。

    该手枪团,名为团,是因为它是团的级别,而编制人数仅百余人,可这一百多人却是精中选精,全都是年轻体壮身手敏捷者,每兵配备盒子炮、冲锋枪或马枪等一长一短两大件,施行与普通士兵更加严苛的特种作战技能,专门用于对敌的渗透、奇袭作战。几年间,其成功的特战战例举不胜举,比如乔装入虎穴活捉安徽省财政厅长、比如全歼二十五路军别动队、比如化装打青草塥保安团、比如智取柳林镇等,都是出奇制胜的特种作战。

    鄂豫皖红军主力长征后,红色游击区广泛组织的便衣队,也是特种小部队的成功范例。便衣队人数都在十人上下,配备驳壳枪,像幽灵一样在敌后神出鬼没,曾给国民党地方政权以很大的打击与威胁。

    红军时期,类似的特种部队当然不仅仅这些,各红色根据地内、各主力红军中,都有这种装备了二十响与花机关的精兵,作为重点建设的拳头,使用于特别的战场。

    图3  中共敌后武装中的一支手枪队

    抗战时期,华北敌后有一支令敌伪闻之丧胆的武装形式——敌后武工队,这也是一支特种作战分队。武工队的编制短小精干,不过十多人二十多人,每人盒子炮一支,骑枪或冲锋枪或轻型掷弹筒一支,作战地区是在敌人的深远后方“确保治安区”,作战样式就是心战、渗透、突袭等等。要说武工队,其精彩战例摆出来能让西洋鬼子八辈子不敢再吹牛,从哪儿说,他们的打法都妥妥的属于特种作战。

    同样在抗战的敌后,不借助任何特种设备而能在飞驰的火车上窜上窜下的铁道游击队、没有现代蛙人那样的潜游装具而能在水中潜游捣毁敌船艇的雁翎队,也都具备了特种部队和特种作战的性质。

    除上述手枪团、武工队等专门组织外,多数情况下,中共军队中没有专门编组特种部队,但在长期的内线游击战争锻炼下,每个作战单位都是特种作战的高手,敌后潜伏、渗透、奇袭等特种战法,就是家常便饭。八路随便一个连、一个大队,都可以举几个特种作战的精彩战例出来。就是到了正规作战为主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仍然创造了堪称经典的特战战例,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第27军侦察大队先遣渡江渗透行动,比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38军侦察支队敌后破袭武陵桥行动等。

    好多人总是喜欢用洋鬼子特种部队的标准来框中国的特种部队,动不动就说:那些红军、土八路,是按照特种部队的要求专门编组的吗?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吗?是专门用于不对称特种作战的吗?有专门的特种器材吗?有专门的特勤保障吗?没有。的确没有。红军、土八路的特种作战单位,多数不是专门的编组,没有专门的训练,没有先进的通信器材,没有特别的勤务保障,没有奶油、面包、火鸡,更多情况下,比如抢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就是建制连队中的普通士兵,唯独在遂行特种作战时手里的家伙比一般士兵的犀利而已,论排场,论行头,土八路们真的比不过,但在这支以游击战著称的军队中,若论特种作战的战绩,则完胜全世界范围内的各色贝蕾帽们,只是前辈们并不像神剧那样也不像特种粉们那样非要用洋鬼子的叫法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年头,特种部队不叫特种部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c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