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眼睛还是红红的充满了血,尽量地不看手机,借此机会把一阅青馨师傅送的奖品,沈从文的《边城》看完了。
当我打开《边城》的时候,那对茶峒小镇的介绍,那“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静静和平的茶峒城,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再加之安适闲居的摆渡人,渡船隐没在霭霭雾气与粼粼微波中,也隐没在竹竿激起的水流声与少女的竹管声里。翠翠与爷爷祖孙俩和船总儿子天保、傩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处封闭又美丽的边鄙小镇。
小说描写了湘西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山路如弓弦,溪流如弓背,小溪绕塔流转,水流轻抚渡船,漾起阵阵波光。”
像其中所描绘的“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细致读来,桃花深处有人家之景象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山水画卷。
小说中对水汽氤氲的世界里,流动的孤独、忧伤和生命意蕴中,老船夫、翠翠与渡船和黄狗的相依为命,是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组浓缩意象。
整本书都给人一种朴实、简约、清新、自然之感,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茶峒这个湘西小镇的环境之美,语言显得质朴又纯净。
而且行文过程中无论是环境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对话,事情的叙述,都带着一种浓厚的淳朴的乡土气息,饱含诗情画意,优美的意蕴自在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粹又自然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最为感动的就是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人性美。这个小镇的人们远离尘嚣,质朴又纯粹,这里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人与人的交往充满了真挚与恳切。
故事开头的第一章就勾勒出了小镇人们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管船人没有收过渡人的钱,但有人为求心安还是把钱掷到船板上,而过渡人又执意不肯收钱,两相推却下展现出的是乡间人的淳朴和善良。最让人暖心的是,最后管船人推却不了收下钱之后也没有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而且买茶叶和草烟慷慨赠给过渡的人,这种善意的传递,是最为感动也最令人向往的!
有祖父和翠翠拦住给他们送钱的过渡人,非要把草烟给对方;卖肉的屠户不肯收钱,给肉的分量还故意加多;过渡的妇女善意地赠送铜子给翠翠;祖父慷慨地请人喝酒,船总顺顺帮助祖父不让他破费……这些生活细节的刻画,处处都体现了小镇里的人们的善良与友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相处融洽,这不免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乡村生活也有类似情节。
在两兄弟同时爱上翠翠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大打出手和反目成仇,而是顾念兄弟感情,一个走马路一个走车路,最后大老也成全二老和翠翠而独自离开,他们对爱情的坦荡让我由衷地佩服!在老人去世后,本来不同意翠翠入门的顺顺却主动提出要把翠翠接到家里住,还同意让她当二老的媳妇,而老马兵更是陪在翠翠的身边照顾着她,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间自有温情在!在乡村这种纯朴的乡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而对翠翠的形象刻画更是突显了天性美和自然之美,文中是这样描写她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是自然的女儿,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纯净和天真,像是出水芙蓉般。她的纯粹是不受污染的,是山水所养育的,是美的化身。
她和二老其实是互相爱恋的,但是翠翠对爱情的懵懂和羞涩,迟迟不敢回应二老的爱慕。
而祖父又因为女儿的死还有对翠翠的疼爱担心而犹豫不决,担心没给翠翠选到个值得托付的人,最后甚至引发了二老和顺顺的误会而不满。这个年迈的老人独自怀着一腔忧愁,还没能看到翠翠嫁人便去世了。而大老爱上了翠翠,却发现自己的弟弟也爱上了他,他自知自己不能娶得翠翠,最后黯然离开,可是擅长泅水的他却意外溺水身亡了。
他的死也影响了顺顺一家和翠翠一家的命运。顺顺突然痛失长子,二老也痛失挚爱的哥哥,他们也因此对祖父十分的不满,甚至认为是祖父害死了大老,而二老和翠翠的婚事更加不能提上日程,最终二老独自离开去闯荡……
最终翠翠也只能默默在家等着二老的回归,一日又一日地,归期不定……
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纯真美好的爱情却没有结果,这种凄美的爱情让人既无奈又心酸,最终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当我看完最后一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就觉得心里酸酸涩涩的,一阵难言之感,美的动人的同时又带有凄凉之感。
这个结尾给人想象的空间,又能留给人一种希望,有时候抹不去那一丝幻灭感,仿佛一切已然发生却又未曾发生过,含蓄而又隽永。这便是《边城》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