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19994/18bf3e9525136000.jpg)
一
最近除了看了若干剧,消灭了小山似的零食外,还把《红楼梦》又看了一遍。
我最早接触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呢?让我想想。
应该还是小时候,最早看到是连环画版的,熟悉了基本人物和情节。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迷恋上了《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把十二只曲子和《葬花吟》都背了下来。只是觉得很美,那种感觉就是林黛玉读西厢记的那句话“自觉词藻警人,满口余香”。
那是我是第一次在语文课之外领略到了中文之美。
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很多遍,上学的时候读,暑假没事干的时候也读,看到是市面上最流行的120回的版本。也许是看的太投入,初中之后到现在,也就再看过这一次。但是关于红楼的相关书籍文章我也看过不少,应该也没看进去多少,反正是看了,就是过过瘾,好奇学者大家是怎样解读的,看完之后就丢到脑后,印象寡淡。
再也没有当时自己半懂不懂拿着一本大部头《红楼梦》,一头扎进去那个痴狂劲儿了。
后来看到《百家讲坛》也讲过红楼梦,完全变了个味,专家说的红楼并不似乎我们普通读者读的红楼,阅读体验和感受相去太远。过度解读将情节扭曲,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硬是要扯到一块儿,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掩盖了本书真正的内涵。地下曹公若是有知,恐怕也要苦笑连连吧。
二
我看完全书,也在问自己,《红楼梦》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
全书中不少的“假假真真”“假亦真时真亦假”“假语村言”还不够,除了个“贾宝玉”,还要弄出来个“甄宝玉”。作者好像一方面在掩饰,另一方面更在揭示:我说的“假”就是“真”啊,“真”就是“假”啊!生怕读者不能发觉。
考虑到曹家所经受的由兴盛到衰亡抄家的巨变,政治上的站错队是江南数一数二人家,几代人的努力经营遭受灭顶之灾,再加上文字狱的盛行,皇权专制的霸道,一个饥寒交迫的文人,一个曾经离封建制度最高皇权如此接近的贵族(据说康熙6次南巡,4次由曹家接待),荣华富贵转头空。曹雪芹作为亲身经历者,内心所承受的悲痛与幻灭感不可谓不大。
空有一番才志,潦倒半生,他可以做什么呢?
也许能做的只有缅怀了吧,就是写一部自己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部家族版的《战争与和平》,一部悲剧版的《西厢记》。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冥冥中似乎有种隐喻,林黛玉进贾府是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泪尽也就人亡了。
曹雪芹也何尝不是在偿泪,把一生的眼泪流到《红楼梦》里,把一生的际遇寄托到《红楼梦》中,这本书才算是成了。
故事的结局已经写在了开头。当懵懂顽童贾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金陵正副册的十二衩以及贾府的命运已经隐隐揭露了。只不过是悟性不够,心性未加历练,贾宝玉仍旧是不懂,不可能懂。
也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才让全书尽管是在中秋节看似圆满的家宴,福禄寿具备,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中,终究难掩心底的一丝悲凉。
是已经预测命运的走向,难以抑制的悲伤以及心力未逮,终究无能为力,或者明白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吗?
贾府的颓势全书一开始作者是写明的了。贾府中也不是没有明白人,上至秦可卿,凤姐,贾琏,探春,下至平儿、鸳鸯等丫头,当家的人自然不用说,甚至是宝玉、黛玉、宝钗也如何不知!
明里、暗里累计的恶业也有清算的时候。这时候贾府的内忧外患,加上靠山元妃的去世,呼啦啦的大厦加速度般地倒去。这才让我们读前半部分的大观园里的美好生活平添了一份惆怅,原来如此美好的事物毁灭的如此迅速,原来真正的、心灵契合的爱情想要去实现,却被视为为“移性情”“淫”。
当举世皆浊我独清,当貌美、个性风流灵巧也被视为祸端的开始,愚笨、听话是奴才的首要;
当度过青春期,步入到成人阶段,要为”为官做宰“”经世致用“做准备,会见些典型的”贾雨村“之流;
当被迫要成为禄蠹,即为追求功名利禄的蛀虫,货与帝王家,与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无异;
当爱情的破灭,对整套的封建制度、大家族制度不满,用被排挤,受伤害,无辜、纯真的人的鲜血来作为维稳的代价。
贾宝玉承受了大观园中所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血泪,来换取最终的一个悟道。
贾宝玉与林黛玉名字中都有一个“玉”,这就是他们的灵性之光,他的人道主义的光辉,追求精神自由,齐万物,道法自然。他的个人理念多少有着道家与佛家的兼容,而且非常超前。
青春期,大观园里,他可以是个顽冥不灵的翩翩佳公子,有一群维护、爱护他的女性。
可是再往前走一步,他就是难容于世的叛逆者,不会有包容他的思想氛围或者社会空间,要想想那是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多少读书人不敢著书立说,一辈子穷经皓首校注前人留下的几本书,尽管已经有无数多的校注版本。
清朝的纪晓岚不就是这样的吗?
清朝也只能够有一部《四库全书》了。
文字狱断送了读书人的精气神,在精神上早已被阉割了。
三
举头四望心茫然。
贾宝玉要远远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提起他忍不住俄罗斯文学上的一类文学形象“多余的人”,“多余的人”一般指的是旧时代留下的人,类似我国曾经有过的遗老遗少,在新的时代里是多余的人。
贾宝玉的观念的超前性也注定他是一个夹缝中的人,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在所处的时代找不到归宿也注定要受伤害的人。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没有觉得贾宝玉像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青年?
他只能离开,只能叛逃。
我只是非常遗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尾巴尖上才出现了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的形象。以前刻画最成功的读书人应该是范进中举吧!
据说贞观年间,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到“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意思是你们读书人全上了我的套儿!
可怜的是,上千年来,即使洞察了天地奥妙的书生也要躲在一个流氓背后做军师智谋。隐隐然觉得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最深的那群人身上,所受的封建桎梏和毒素也是最深的。
读书在封建社会与伦理的长河里,逐渐演变为求取功利的工具,王阳明说读书是为了做圣人还备受周围读书伙伴的耻笑,可见儒学是如何在统治者手中异化为愚民的工具。
读四书五经的人为了讨得统治者的欢心,无师自通地练习了葵花宝典,阉割异化越来越甚。
所以文学史上,贾宝玉的出现,是多么让人惊喜、意外、感动的存在啊!
四
13年在北京的时候,我很想去北京的西郊看看曹雪芹的故居。应该就是朝圣般的心情了,这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可是总觉得路远又堵车,始终没有成行。到现在也没有去过。
《红楼梦》所带给人的美好与感动,或许和作者本人的那个故居一样,存留在心里就好了。
《红楼梦》成书快有300年了,今天我们依然在读,其中的警醒和对典型的中国式大家庭的刻画,读到痛处依旧是痛到心扉,也不会觉得过时。因为这是我们曾经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源远流长,流到了今日,仍旧是民族记忆中最璀璨的一朵。
你拾到了哪一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