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18批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三)

718批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三)

作者: 李丹720 | 来源:发表于2022-02-11 23:07 被阅读0次

(2.7)今日批注阅读:

21.教学生观察,教学生细看

心得:

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眼睛里真的是会闪光的。

2021年的第一场雪,我的小豆包们趴在窗户旁边巴望着“赏雪”。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让所有孩子把衣服穿好,帽子戴好集体去赏雪。孩子们兴奋不已地尖叫着,这或许不是他们第一次见到雪,但是每一次的感觉是不同的,跟所有同学一起经历着、观察着雪花的形态、感受着雪花飘落的美,孩子们脱口而出《雪地里的小画家》,如此应景,那种欢腾、兴奋不言而喻。

22.怎样通过阅读发展知识

心得:

善于细看和观察的学生,就养成对科学书籍的敏感态度。不经常阅读科普和科学读物,就不可能对知识有兴趣。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

非常认同书中所说的学生要越出教科书的范围,否则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如同老师读书一样,不能只读专业书籍,要通过全方位的阅读来提升自己。


(2.8)今日批注阅读:

23.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手段

心得:

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并非补课,也不是无止境的“督促”。

阅读,是一剂可治百病的药。阅读的好处都知晓,在面对“困难”学生的时候,确实忽略了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追赶着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这是不行的。脑力劳动没有被发挥出来,依然只是单调重复被动地接受。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成了教学工作之重。上个学期完成了拼音的学习,孩子开始了磕磕绊绊的独立阅读之路,观察所得:课堂上表现很活跃的阅读效果并不太好,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竟然能安安静静地独立阅读。我不禁开始反思:会阅读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便开始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孩子爱上阅读。我喜欢为孩子们朗读课文,他们津津有味地听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孩子们地兴趣,逐渐引导他们去发现:原来书中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书中还谈到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阅读数学内容,这确实是很不错的方法。假期陪着闺女读《森林里的趣味数学》,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小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并激发阅读兴趣。


(2.9)今日批注阅读:

24.技能和知识之间不可比例失调

心得:

读完这条建议明白:不会流利阅读,而想掌握知识,只会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产生思维混乱、不连贯、不完整和肤浅。在阅读过程中,什么都没有理解的学生,实际上就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而这也不能称为有意识的阅读。

技能和知识之间的比例,关键因素就是引导学生流利地阅读,这样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智力劳动。

书中还提到:搜集和分析事例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借助这种能力,知识可以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也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不仅分析他周围的东西,也分析自己的思想。搜集和分析事例的时候,学生就走上了自我发展的智育道路。

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事例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训练整合能力,从而得到真正的自我发展。


(2.10)今日批注阅读

25.兴趣的奥秘所在

心得:

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次萌芽,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和分析事例的方法中。学生意识中对真理的认识源自对事例和现象衔接点的认识、对联系这些事例和现象的纽带的认识。

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情,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找到知识的连接点,不断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不断支持、巩固学生想要变成发现者的愿望,用专门的方法来助其实现这一愿望。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积累和实践找到方法、运用方法。

(2.11)今日批注阅读:

26.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一个老师对学科的热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没有对某个具体科目、具体科学知识领域的热爱,就谈不上智力上的充实和个人精神生活的丰富。

而这样的热爱从何而来?兴趣是关键。一些聪明、有天赋的少年儿童,只有在他们亲手开始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劳动育人”的观念在苏霍姆林斯基时代就很突出,并不是简单地做做家务,而是让孩子们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去,例如现在比较火热的“冰墩墩”,结合这些时事信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不正是创造性的劳动吗?成品的质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仅收获了这样一个作品,更对于时事也有了了解,同样也是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建议中说到:唤醒冷漠,挽救头脑懒惰,就要让学生在某个方面体现出他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活动中表达自己和体现自己的个性。关键是怎么做的问题,作为学科老师,让孩子爱上自己学科的前提一定是专业技能过硬,并能够用各种方法将孩子吸引过来。

27.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一直力求实现这样的目标:每个学生都应该为集体的智力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个人的知识、思想和能力都应该像荣誉和尊严一样。

学生真正的自豪感也是由此产生的,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是催化剂,甚至能够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

书中谈到的集体画册的方法很好,不禁让我想起在班级里面制定班规,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然后民主投票表决。这样的自我存在感真的很重要。书中还谈到“大带小”的方法,这不仅对高年级的孩子是挑战和历练,就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之间的沟通要比跟老师的沟通更通畅一些。

28.传播知识与参与社会生活

教育教学的一个最本质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参加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传播,不仅是运用的过程,更是发现不足的好时机,这样就会促使孩子更有兴趣追求真理。

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孩子求学的阶段不可忘记与社会接轨。通过社会劳动和实践引导孩子灵活运用知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29.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

这一部分的建议主要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身体因素,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书中建议,在春天的时候加强一些能力的培养,为下一学年继续顺利学习做好保障。春天似乎应该专门用于最高强度的观察。应该在春天,为下一学年前两个学季要学习的理论概括知识积累事例。

这样的考虑对我来说比较新鲜,通过对学生生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再结合学习所在地的季节特点和四季变化来有所侧重地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避免知识和技能比例失调。

总结:

防止负担过重意味着:

第一,从孩子3、4、5岁的时候,就要关心他的智力背景是否足够丰富,因为他在家庭中的智力发展正是基于此,因此,要不断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

第二,不要让能力和知识比例失调,要保证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过程,因为这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要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这同样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不存在抽象的学生,传授深刻的知识,就意味着能看到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

第四,要关注知识的不断发展,要让知识“进入流通”,而不是像呆滞的重物一样停留在脑子里。第五,不要让学习变成对遗漏知识无止境的补习,也不要无休止地“拖尾”。

总之,不造成负担过重,意味着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一切。但是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正如我们至今一直在谈论的许多问题一样,它们也与学校里所做的一些工作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18批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si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