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哲思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

作者: Thaor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5:21 被阅读0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呢,主要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发散出去,这里也整理了一些小故事,请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1: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2: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3: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4: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5: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相关文章

  • 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呢,主要是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发散出去,这里也整理了一些...

  • 2021-11-29

    好家风的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

  • 我没文化,却想在这里谈文化的事

    中国文化:礼仪之邦的礼仪实质 乔楚玉2018-06-08 10:40:13 中国是礼仪之邦,谁都知道,那是说的曾经...

  • 听“礼仪培训课”有感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关于“礼仪的成语、小故事也是精彩纷呈,比如“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贤下士...

  • 公交车:这里不缺礼让,缺的是和谐!

    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懂得谦让和礼仪。也或许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所以...

  • 究竟要吃多少亏,才学会懂礼貌?

    文︱咖啡未冷前 △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国自古以来被冠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称为最早的“礼仪之邦”。 “礼”是...

  • 优质服务 备战调图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人的一个基本修养。今天我们有...

  • 每天一千字‖关于我写《中国百鬼录》的事儿

    我很久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百鬼的故事,在日本有“百鬼夜行,生人退散”的故事,在中国也有关于百鬼的故事。

  • 不给别人添麻烦:心or礼

    中国自古以来自喻为礼仪之邦,但作为礼仪之邦子民的我们,到日本旅游时却常常为日本人的礼仪和素质震撼不已。 “不给别人...

  • 政治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却又欺又骗、国外宣称自由,却实事求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五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yi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