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史赏析古今中外
《黄帝内经》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三)

《黄帝内经》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三)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4-01-14 14:01 被阅读0次

上一节学习,我记住了发热病人忌食肉类食物,且不宜饮食过饱。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阴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①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①谵言:神志不清而说胡话。

译文

黄帝问:表里两经同时感染寒邪的两感症,脉象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1天,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第2天,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胡言乱语,又有太阳的腹部胀满、不想进食;第3天,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症状既有少阳的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到水浆水不入,昏迷不醒,不醒人事的程度,到第6天就会死亡。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②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②温:即温热病。

译文

黄帝问:病情已发展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的地步,像这样的病人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是十二经之长。其经脉的气血最旺盛,所以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会死亡。

凡是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以前就称为瘟病,病发于夏至以后的就称为暑病,暑病应当有汗出可使暑热通过汗液疏散泄出,所以得了暑病出汗时,不要遏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ht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