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内容,在认识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通过学生经历铅笔有多长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形成空间观念。
在一年级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对米、厘米长度单位的简单认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具备用直尺测量的经验和能力。那么本节课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呢?
第一,通过课前谈话,知道孩子们对长度单位有一些简单的认识。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情还是毕竟模糊的。第三,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1分米又怎样让孩子去建构呢?
所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充分体验,建立正确的表象。在估测和测量活动中发展学生“量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毫米虽然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小的长度单位,它所承载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并不小,而分米是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来突破,所以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1毫米、1分米有多长,理解毫米、分米的实际生活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
3.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1分米的事物等活动,能够用手势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过程:
首先我利用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一些基础问题和基础知识。
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通过选人、抢权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了解不同的学生前期掌握的一些情况。有效的掌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一些收获。其实情况是不太理想的,或许这会儿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我再次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个时候或许有一些思维的碰撞,能够更加深入的对长度单位有所掌握。
让学生再次回答,更加准确的找到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能够通过比划在小组内四个同学相互验证。再然后就是认识一拃,这个得跟1分米区别开来,个别孩子的一拃或许就是1分米,但是这个概念得让学生区分清楚,即使纠正。
接下来就是对长度单位进率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感知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最后就是练习。练习当然是还给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再小组交流。通过实践活动量出铅笔盒的长度,量出食指的长度。再接着就是课本上的长度测量,这个是一个复合单位并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够表达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单位换算。这个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难度的,因为牵涉了计算。最后就是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更改单位,确保合适的单位来描述一些日常中的量。
每一节空间图形的课堂总感觉学生是不能全部理解的,它到底难在哪里?这样的课堂核心素养该怎么落到实处,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