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三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别的漫画——《雪国列车》。
这是一部法国科幻成人漫画,曾于1986年获得昂格莱姆国际漫画节大奖。韩国鬼才导演奉俊昊曾把它改编为同名电影《雪国列车》。
奉俊昊说,2005年的某一天,我第一次拿起这本漫画,那个瞬间我意识到,它将吞噬我一整段时期的生命。从那时起,我的一段危险异常的电影冒险就已经开始了。
其实,《雪国列车》的漫画原著比电影更细腻,也更深刻。它探讨了一个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现代科技对人的伤害和异化。
书单君在翻阅它时,有如触电一般,看完之后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心里却一遍遍默念:千万不要成为现实。
走火入魔的科技
在电影《雪国列车》里,科学家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研发出一种名为CW7的冷却剂,试图将全球平均气温降至可控范围。
谁料,发射CW7不久,世界进入冰川时代,生命灭绝殆尽。
人们仰赖科技,憧憬美好未来,结果一下子掉入深渊。正应了那句谚语,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美好愿望铺就的。
在原著漫画中,设定更为黑暗。
产生气候灾难的原因,不是科学家为预防全球变暖,好心办了坏事,而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战争所致。
交战双方都标榜自己,拥有最强大的气候武器,强大到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结果,开战之日成了人类文明毁灭之时。
据幸存者回忆,当时正是7月的炎炎夏日,突然怪风呼啸,天降暴雪,几个小时内,带走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
当此天崩地裂之际,威尔福德工业开发的豪华列车,派上了用场,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诺亚方舟”。
这列神奇的火车,停靠在车站,满载补给,严寒不侵,随时准备出发。
政府首脑、官员显贵、金融大鳄等重要人物及其家属,逐一上车。在火车的尾部,又挂上了二等车厢、三等车厢,让幸存的平民百姓,也能够分上一杯羹。
这列火车总共有1001节车厢,依靠高超的科技,形成了一个循环封闭式的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
这些形态各异的车厢,承担着五花八门的功能,有监狱、军队、生产蔬菜和肉类的工厂、水库、学校、商店、桑拿、酒吧等。
这座看似完美的“科技乌托邦”,其实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肉类工厂里,有一块巨大的人工培植肉,长年浸泡在营养液里,切得越多,长得越多,成为取之不尽的肉食来源。
这块人工培植肉被亲切地称为“妈妈”,工人每次割肉时,“妈妈”都会流出大量鲜血,并做出痛苦的蠕动。
虽然有取之不竭的食物,那些生活在末尾车厢的人们却无福消受。他们在秩序的约束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到了“人相食”的悲惨地步。
与此相对,引领列车前进的火车头,被加冕为“神圣引擎”,受万人膜拜,形成了一个“拜引擎教”。
每次布道时,引擎教的牧师,都穿上黑色法衣,煞有其事地对教徒们说,如果没有神圣引擎的恩典,我们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必须集中精神之力,将全部精神灌输到每一个齿轮,抚慰她劳累的身躯。
书里所说的神圣引擎,其实就是幻想中的永动机。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幻想能制造出一种可以不停输出能量的装置,在没有外界能源的情况下,它可以自给自足,源源不断产生动力。
但是,在现实中,主流科学界已达成共识,永动机违反了热力学基本定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毋庸讳言,《雪国列车》里那列永不停歇地绕着地球转圈的火车,正是人类的科技逐渐走火入魔的象征。
人之祸
在《雪国列车》第一次刊载后的第33年,画家罗切特又创作出续集——《雪国列车:终点》,继续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异化。
经过数十年漂泊,列车接收到了来自大海对岸的信号。装上履带后的列车,穿过广阔的冰封海面。
在横渡途中,神圣引擎的神话破灭,不只是引擎损坏,电力系统、供暖设备、循环系统等统统报废,因此牺牲掉了大部分车厢和乘客。
抵达终点后,为抵抗严寒而组成的勘测队,派出四名队员继续前行,直到找到信号源,以及其他的幸存者,他们衷心祈祷,这里是天赐的应许之地。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他们所找到的,是一座建立在废弃核电站之下的城市。这里的人,明知危险,却都活在核能的控制之下。
人们戴着老鼠面具,掩盖自己受辐射的脸,以及千疮百孔的现实,维持着幸福的假象。
这里的统治者,是一对老态龙钟的科学家夫妇,他们为了研制出更优秀的基因,把新出生的孩子当作小白鼠,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
漫画结尾,在男女主角的感召下,这里的人们告别核辐射,选择希望,踏上一列新的火车,驶向茫茫未知。
《雪国列车:终点》中所呈现的核电站城市,充满了现实的隐喻。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统治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子反应堆事故,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
据监测,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的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另有13.4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核辐射疾病。
这场灾难总共损失约两千亿美元,被称为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
对于科技可能给人类造成的灭顶之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哲学家罗素和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
1954年12月23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罗素的“人之祸”演讲。
在演讲中,罗素向全世界警告道,一场使用氢弹的世界战争中,没有谁是赢家,朋友、敌人和中立者都将被消灭,我们作为地球人的一员,要么选择活在一起,要么选择共同死去。
罗素呼吁,所有具有良知的人,牢记自己的人性,忘掉其他东西。
1955年初,罗素着手将“人之祸”演讲,修改成一个宣言,并寻求知名科学家签名支持。2月11日,罗素给爱因斯坦去信,讨论此事,爱因斯坦马上回复,你熟悉这些组织的工作。你是将军我是小兵,你只要发出命令,我就随后跟从。
就这样,《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诞生了。
<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4月11日,爱因斯坦在宣言上签名后,没过几天,就与世长辞。
爱因斯坦的临终签名,被认为是来自人类智力顶点的人的临终信息,恳求大家不要让文明被人类的愚蠢行为所毁灭。
书单君认为,不论是《雪国列车》的作者,还是爱因斯坦和罗素,他们都传递出这样一个观念: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类活得舒适,也能让人类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牢记自己的人性
科技对人类的异化和伤害,不只是反映为原子弹爆炸或核电站泄露,而是渗透在每个人生活的边边角角。
英国科技专家詹姆斯·布莱德尔,在其新作《新黑暗时代》中,颇具启发性地指出:
当下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背后都有科技的影子。我们对科技迫不及待的使用,往往缺乏通盘考虑,有时候,我们对科技的信仰和狂热,所指向的并非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当下林林总总的现实,证明了詹姆斯所言非虚,从书里随便举几个栗子。
某款打车软件,突然成了“杀人工具”,让人防不胜防、欲哭无泪;
一些APP,根据推荐机制,投你所好,不断向你投递你爱看的信息,久而久之,你的智能越来越固化,变成傻白甜,永远停留在了阅读的舒适区;
许多电子商业服务,一边给你带来这样那样的实惠,一边润物细无声地侵犯你的隐私,当你为它的方便好用而沾沾自喜时,却不知,你的一切信息,都已被它掌握;
还有时髦的AI,要想让它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它先学习。但是,它的老师,就是我们人类,而人类本身,就是充满着无知和错误的群体。当AI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也会学到人类的缺陷,比如偏见、暴力、无知等,照这个思路往下想,你会不会觉得恐怖?
如罗素所说,要想抵御科技带给人的异化,就必须牢记自己的人性。
在《雪国列车》原著漫画里,男主角一路过关斩将,从最末尾的车厢来到列车头部,被列车引擎系统的发明者阿雷克“钦定”为接班人。
阿雷克在寿终正寝前,对男主角说,这个引擎系统是有情绪的,她有点像我们人类,虽然它无需任何人,自己就能运转,但是,她需要有人陪在旁边,时不时地陪她说说话。
这个设定意味深长。
希望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小心呵护好自己的人性。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想找人性的时候,只能去人工智能的AI机器上去寻觅,那就太黑色幽默,也太可悲了。
来源:书单| 哲空空 编辑 | 黑羊
图源 | 《雪国列车》、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