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富养。这种富养指的不只是金钱的丰富,还是精神世界的温软包裹,不仅是经济独立,还要精神富足,让她踏实不局促,笃定而不犹疑。女人的异性缘,跟她曾得到多少爱成正比。
父亲对女儿的宠爱,使她们在异性世界里自信、活泼、充满女性魅力,那是自童年形成的气质,这种气质形成气场,让接近她们的男子感到无法不爱她们。
林徽因,一个不可复制的才女。
冯唐在《三十六大》书中给梁思成的信中说:“如果现在街面上这些才女叫才女,那么李清照张爱玲或者你老婆转世,你我需要为她们再造一个汉语名词。”
作家王朔说:“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们凤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儿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后最正经的范儿。”可见林徽因在他心中的地位。
出身名门+长相漂亮+才华横溢+完美结局,让林徽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让她遭遇最多的误解和误读。
而她之所以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林徽因,跟全心宠爱和栽培她的两位父亲分不开。
林徽因的两个父亲
父亲林长民
父亲林长民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徽因1904年出生于杭州。父亲林长民是对林徽因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林徽因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来自于父亲林长民。
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积极投入宪制运动,做过司法总长,巴黎和会时期,更激愤地写下《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是清末民初时候的风云之士。他接受过西式教育,见识广博,思想开明,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林徽因从小便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父亲不仅带给林徽因自由、平等、开放的观念,更注重培养她的志向和兴趣。
林徽因5岁开始随大姑母启蒙读书,8岁入读西式小学,12岁入读教会学校。1920年,林长民赴欧考察,单携林徽因随行,期待她“观览诸国事物增长知识”“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离去家庭烦恼生活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这次远行让林徽因彻底告别了少女的懵懂,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
在欧洲,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览了法国、德国、瑞士和比利时。这次游览欧洲大陆,对林徽因是难得的经历,她摆脱了常年的生活琐事,饱览湖光山色,体验异国文化。欧洲各国在大战后的凋敝景象,对于初次走出深宅大院的她,形成巨大的心理震撼。父女二人结束一个多月的欧洲大陆之旅后,来到英国伦敦。为了不耽误林徽因的学业,林长民将林徽因送入圣玛丽女子学院,还为林徽因请来了英语家庭教师。
在英国的一年多时间里,林徽因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且习惯了诸如下午茶这样的西方生活方式。当时,和林长民来往的人里有不少是留学剑桥、牛津的中国留学生。在各种午后茶聚中,思维敏捷的她仅凭“洗耳恭听”,就获得了很多超出学校教育的学识营养。直到多年以后,她仍然喜欢在自己家中组织各界知识分子品茶聚会、自由辩论、探讨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林徽因在伦敦树立了一生的职业理想。她在英国结识了一位学建筑的女学生,从她那里首次得知,建筑不单是盖房子,而是一门综合型的学科和艺术,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这对林徽因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当她看到这位朋友作的建筑绘图,兴趣更加浓厚了,产生了将来要做一名建筑师的强烈愿望。
林徽因考察古迹林长民曾对徐志摩说:“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个“天才女儿”的出生和成长,背靠的是在封建社会积极接受西学的林氏家族。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的群体,而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又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极其少数。她在中西双重文化教育下成长,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是以西方思维融合中国文化的一种灵感,而不是单纯的一门语言工具。提起林徽因很多要可能知道的更多是她的“人间四月天”,但她真正的成就在于她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的贡献。费正清有句话是这样评价她的:“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从林长民到林徽因再到林徽因的两个子女梁再冰、梁从诫,可以说他们都是深受父母人格魅力影响的人。每个孩子虽然在天赋上有所差异,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家庭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公梁启超
公公梁启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
1921年回国后,林徽因继续在北京培华女中学习,同时她和梁思成的感情也日渐深厚。早在林徽因旅欧之前,她和梁思成便已相识,“介绍人”正是双方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虽然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初的友谊是建立在两位长辈交情的基础上,但他们的婚姻绝非父母之命。从他们相识到结婚,感情经历了长达10年时间的考验。
1928年3月,两人在加拿大结婚。梁启超写信给他们说:“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婚后不久,他们遵从梁启超的建议,开始在欧洲考察建筑古迹。梁启超还嘱咐他们,到欧洲后“每日要有详细日记”。
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了帮助梁思成了解西洋美术及建筑,梁启超专门筹集了五千美金,让毕业新婚的梁思成、林徽因取道欧洲回国,兼度蜜月和考察,并写信说:
“我替你人打算,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
要知道,这番张罗是在梁启超去世前仅一年,当时他身患肾病,时常便血,极为痛苦,且家境已不富裕,长女思顺甚至写信来说要负担他全部生活费用。
林徽因在考察古迹林徽因是幸运的,有一个具有改革精进意识的父亲,关键是这个父亲不仅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且把林徽因当男孩一样培养。当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常驻国联工作时,他把林徽因带在身边,让女儿了解他的怀抱,也培养女儿改造社会的志向,且有意让女儿观察各国社会,见识各种重要人物(英国的许多文豪)。
正是在英国,林徽因确立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建筑学,也结识了徐志摩等知识精英。林徽因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公公梁启超,梁启超独具慧眼,一直看好聪慧的林徽因。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一直指点他们的学业,指导他们的人生。他们学成归国途中,游历各国城市建筑的路线图都是梁启超亲自定的。后来她身边聚集的一批中国最顶端的精英分子,也给了她许多的启发。这种思想观念的激发与碰撞,对于一个知识人来说是难能可贵,而非所有人都能有幸得到。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哈佛大学校长女儿费慰梅的亲密友谊给了她许多的益处,使她不同于中国的女性。
西南联大期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到底应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林徽因?恐怕只有一个方法:看她做过的事情、写过的文章。如果不了解她做过的事情,没读过她的文章,那么,你一定无法了解她到底有多优秀,到底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声明卓越的人的点赞。
林徽因应该是中国妇女先觉者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
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