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关心孩子的父母,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任何关系。不过,如果稍有留意自己与孩子的谈话方式,并用心体会各种方式给予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能发现,有些话的确伤害孩子,甚至让亲子彼此疏远、引发争执甚至产生冲突。“暴力”沟通普遍存在,毕竟这种方式有时候确实是“有效”的,但长远来看,这种沟通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为了避免这种“暴力”对孩子造成伤害,将父母的爱有效地传递给孩子,卢森堡博士提出一种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让亲子在沟通时,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四个要素,理解彼此、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表达观察,而非评价;表达感受,而非想法;直接地表达需求;清楚地表达请求。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表达观察,而非评价”
就是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只说出我们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要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就评论别人。我们在沟通时,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容易将带有想法的评价当成观察的结果。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玩手机时,往往会说:“总顾着玩手机,不认真学习。”当孩子挑食时,我们往往说:“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沟通时,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就给孩子贴上善良、乐观、顽固或懒散等标签。诸如“你是一个懒散的人”“你是一个差劲的球员”“你总是迟到”等标签往往张口就来。既然这些都是不当的沟通方式,那我们该如何来沟通呢?
作为家长,就是陈述所看到正在发生什么事,客观地、不加任何评价地陈述观察的结果。上面的那些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来陈述:“我看到你放下作业,正在玩游戏”“我观察到你只吃肉类,不吃水果蔬菜,我担心你的健康会出现问题”“最近三场比赛你没有进球”“这两周你都迟到了,是有什么原因吗”等。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尝试使用非暴力沟通,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二、“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感受,就是我们看到别人的行为或者听到别人的话语,有什么感受。不管是让你感觉开心的,不开心的,生气的,愤怒的,都可以表达出来。平常家长过多地将自己的想法当作是对事情的感受,例如“我觉得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儿子”“你就是这个德行”“我认为他不负责任”等。感受是家长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这需要多加练习,甚至建立属于家长自己感受的词汇库。当我们能够通过练习,说出“看到你放弃自己,让我感到很伤心”“孩子,我看到你房间的衣服、书籍杂乱堆放,这让我感到不高兴”“听到老师说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让我感到有点难过。”类似这样的语言时,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肯定会更和谐。
三、直接地表达需求
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应该直接而明确地使用肯定语句来表达。我们批评、指责和评论孩子,虽然隐含着对孩子的期望,也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然而,家长通过批评提出需求,往往会受到孩子的反抗、申辩甚至排斥,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你做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你必须把这碗饭给吃完”这样的话语经常是脱口而出,但这样的语言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家长直接说出需要,孩子才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在表达感受后,家长应加上自己的需求,这样更容易获得孩子的理解:“爸爸希望可以和你沟通一下日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分配,是因为爸爸担心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孩子,我很开心地看到你说到做到,希望你继续保持并以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妈妈希望你好好地把这碗饭吃饭,是因为妈妈担心你营养不够”。
四、清楚地表达需求
沟通时我们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要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父母避免使用模糊化的请求,不要请求孩子不做什么,因为这样孩子无法知道父母到底想要什么。“不要把房间内的物品扔得到处都是”“我希望你尽快完成暑期作业”这样的语言要避免。请求想要得到积极的回应,应越具体越好。例如:“爸爸希望你将房间内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来的位置,培养收拾房间的良好习惯”“妈妈希望你在7月31日前完成暑期作业,并交给妈妈检查”等。当我们的请求越具体时,孩子才能明确如何去做。
总之,非暴力沟通就是用“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这样的语言,用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使用“非暴力沟通”语言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回避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陷阱,就通过观察、感受和请求,有意识地通过语言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认真倾听孩子提出的需求;就能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建立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当我们使用了非暴力沟通,就会发现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