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自序》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说起来,我们这种儿女情长的回忆和鲁迅先生写就《呐喊》的回忆比起来,真是显得很是小家子气。
2.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自序》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3.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自序》
前面《坟》里面也有类似的话: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
4.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自序》
这段话很经典,很多人可能都知道。
我想把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一段话拿来与之对比: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娜拉走后怎样》是1923年12月26日的演讲,而《呐喊》的自序写于1922年12月3日。
很有意思的,鲁迅先生观念的转变(也可能是对待不同问题的不同观念)。
5.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6.
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药》
7.
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明天》
8.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故乡》
9.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10.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
5-10我都没有在下面写点自己的感触,因为我觉得我不配。
早些年看《呐喊》的时候其实没有特别深的感触,现在不一样了。经了事之后,这些文字现在读起来,真的是太生动了。老懂哥的话放这还挺合适的:只想说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不多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