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上浏览,无意间被当当网的一条宣导语给吸引住了。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
就冲着这么智慧的广告,一下买了好几本写作类的工具书。
平时也曾买过一些书籍,但是看过也就忘了,除了一些心理类的书籍看过三遍以上的,还留有一些印象。其余的也就只能记住大致梗概了。
对于书本的喜爱,记忆一直停留在孩提时代。
那时物质条件差,家里面摆放着几本没有色彩的小人书就显得很富有了。
小人书又名画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短小精悍,价格也挺便宜。
黑白的画面,配着几行文字。但我们却视若珍宝,把它当成了童年时代的精神食粮,它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
长大后,离开家乡出去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在外面奔波,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没时间看书学习。
印象中有长达十几年没有摸过书角。
人到中年,经济条件稍微有所改善,但自己又步入了中年焦虑状态,对于阅读更是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即使偶尔会翻阅店里面订阅的杂志,但也是一目十行,草草地浏览一下就放在那里任由它蒙上灰尘。
每天一个“忙”字掩饰了自己的无知和懒惰。
能静下心来阅读,是从前年才开始的。
记得接触的第一本书,就是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修行书籍。
作者借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复杂和痛苦。主人公若菱曾遭遇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最后在一次和家人的争吵中离家出走。
在出走的途中,邂逅了一位老年智者,通过与老人的对话和点拨,而渐渐走出了人生困境。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整本书籍借助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起来通达了悟,有很强的代入感。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对命运的抱怨和不满的那种状态,也逐渐从身体里消失。
慢慢地学会了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安与焦虑也从自己的身上分离出去了,也算走出了人生的困局。
因为记忆力不好,看过的书,有些只能记住书名和作者,内容大多也记不清了。但是阅读书本时带来的感受是不会忘记的。
三毛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
近几年,喧嚣嘈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但收视率却无法同《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相媲美。
前者,满足了现代人当前存在的猎奇、窥探的心理。短期内会带来一些欢乐,但时间久了,汲取不到什么营养。
后者,把大家带回到了朗读时代,挖掘了阅读的意义。
相信很多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通过观看和听别人的朗诵,都感受到了文字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
无论是听朗读者里面的故事;还是赏析中国古诗词,总会有一些文字直指人心,让我们湿润眼眶。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当代著名作家池莉曾说过:“阅读的目的不为别的,其实就是开启心智,成熟情商,解除困惑,享受生命。”
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籍,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童年时代多阅读,可以探索到更多未知的世界,让视野更开阔。青年时代多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储备,让自己变得冷静、睿智。
中年时代多阅读,可以放松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晚年时代多阅读,可以对抗孤独,避免老年痴呆。
最后,用一句耳熟的句子共勉: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目光所不能企及的地方,文字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