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时,我还在摆弄我的花草。吹着凉爽的秋风,在开阔的露天阳台上,我惊奇地发现,韭菜竟然也会开花,小小的白色的花蕊,在一片绿色的簇拥下,透着淡淡的清香。
后一时,我已在娘家生活区旁边的一家诊所里。妈妈昨晚上不停地咳嗽,凌晨三点多,护工姐姐把弟弟叫过去了,早上弟弟上班去了,护工姐姐这才通知我。
医生诊断,妈妈的咳嗽和长期卧床有关,于是给妈妈挂上了消炎的吊瓶。
我让护工姐姐去旁边的床上休息一会儿,她昨晚基本没睡。她坚持给妈妈活动完手脚后才上床躺下,护士过来给妈妈扎针时,她又一咕噜爬起来,看着妈妈挂上吊瓶,又嘱咐我仔细看着,才重新躺下,不久就发出了鼾声。
此时,妈妈也发出了鼾声。在此起彼伏的鼾声乐里,我内心的焦虑也被一点点地驱逐走……
护士过来,拿了杀虫气雾剂:“建议喷一下,省得蚊虫咬。”我点头同意,她才前前后后仔细地喷了。
耳边偶尔传来护士们轻柔的声音:“刮痧的来了!”“好的,请稍等!”
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小男孩来看病,护士给大的那个男孩打上针,妈妈躬身听着医生说什么,小的那个孩子过来好奇地看着我们,我笑着朝他点点头,他不好意思地走开了,又踮起脚用手够桌子上的小盆景,一次又一次……
在左环右顾之后,旁边那枝杈般的小书架引起我的注意,上面错落摆放着一些书,我从中抽取了一本《爱情笔记》,翻开,“导读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几个字吸引了我,又看了几页“导读”部分,更加被吸引进去,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康德则认为,“美的判断是一个‘决定性的基础只能是主观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觉得美,完全取决于我们看她(他)的主观方式。
……
我想起了前几日寻虎老师邀请吴康老师讲授的《关于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讲座时间为一个多小时,因忙于家务,我没有听完,但有一句话却进入到了我的脑海里——“我们一直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阅读”……
我问护士,能不能把这本书借回家?她微笑着告诉我:“我们这儿的书是不外借的,您可以在这儿读。”
打完吊瓶后,已是中午十二点多,在我们为轮椅上的妈妈调整坐姿时,护士也过来帮我们,我们为耽误她回家吃饭而抱歉,她又微笑着说:“我们中午都不回家。”并替我们打开门,说声“慢点”。
出了诊所,在生活区的门口,有一个摆摊的三轮车,面前一堆小巧的青皮鸡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去买的时候,又发现还有月饼,摊主介绍这是他自家做的,并请我们尝一尝,护工姐姐大概饿了,接过他递过来的月饼就吃起来,于是我又买了十块钱的月饼。
回到家,安顿好妈妈,护工姐姐又快速地做了丝瓜面条,吃完饭后已是下午两点,我准备回去,在往包里放手机的时候,我发现了用塑料袋装的两块月饼,还有十元钱。自然又和姐姐少不了一阵推让,最后,我把钱放在了茶几上。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开始在手机上写日更文。
我又想起了那米粒大小坚韧又温柔的韭菜花,还有来自西方作家的《爱情笔记》,它们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因日更,更因我也说不清楚的情愫和认知,而一起相聚了。
网友评论